一、北放水遺址
所處時代:夏、東周、漢
北放水遺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高昌鎮北放水村西,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層堆積包含物豐富,有先商和商代遺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區首次發現。
北放水遺址是南水北調工程河北段六個控制性文物保護項目之一。在此區域發現灰坑、灰溝、土坑墓、甕棺葬、房址等遺跡近三百個,出土遺物可復原者近五十件。遺存分屬先商、東周及西漢三個時期,以先商時期為主。
2013年5月,北放水遺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掘依地形特點劃分為6個區域,實際發掘面積5650平方米。共計發現各類灰坑558個,半地穴式房址7座,灰溝24條,豎穴土坑墓4座,甕棺10座。出土陶片、石器殘件8萬余件,其中可復原陶器100余件。
該遺址各區地層堆積不相同,分布不連續。各區地層堆積依地勢起伏由西向東略傾斜,因農耕的原因,各區第1—2層皆有擾坑、擾溝存在,部分區域地層堆積被東西向沖溝阻斷。 西漢時期遺跡發現一處素面青磚砌就的長方形簡易建筑址,內填充不規則形條石塊及板瓦、筒瓦、敞口卷沿鼓腹罐等殘件。東周時期遺跡有灰坑、灰溝和土坑墓、甕棺,灰坑為平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斜壁圜底狀;灰溝多為自然沖溝,平面形狀不規則,寬窄不一,斜壁,圜底;土坑墓為豎穴長條形,無葬具、無隨葬品,人骨為仰身直肢,保存極差;甕棺為夾蚌紅陶釜對接,未發現人骨。夏時期遺跡以形態各異的灰坑為主。依平面形狀可分為圓形、近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結構為斜壁、直壁、袋狀,平底、圜底、不規則形底等,多為人工挖掘以傾倒廢棄物或利用自然坑穴堆積遺棄物。
H13:平面呈橢圓形,直壁,經人工修整,平直規整,圜底。填土為灰黑土,疏松,摻雜大量紅燒土塊。坑底也堆積大量紅燒土塊,皆為草拌泥塊,大小不一,大者長約0.2、小者僅長約0.05米,部分土塊燒結程度高,呈青灰色,泥塊上可見規整的轉角,表面草秸痕明顯,紅燒土塊散置,無規律。
H24:平面呈不規則形,斜坡狀壁,表面凹凸不平,底較平,略有起伏。填土為黑灰土,較致密、略硬,愈往下土色愈淺,夾雜大量紅燒土塊。
H22:平面略呈長條形,斜壁,表面平整,平底。填土為灰黑土,較致密、略硬,摻雜較多炭粒、燒土塊。
H81:平面呈一頭寬一頭窄圓角長條形,西北—東南走向,斜壁,表面不規整,圜底,凹凸不平。填土為黑灰土,較硬,含較多炭粒、草木灰。
H18:平面呈圓形,坑壁向下略外張呈袋形,局部有錛、鑿類工具修整的印痕,底平坦為生土硬面。填土為灰褐土,疏松,含少量燒土顆粒及炭粒。
H39:平面略呈橢圓形,直壁,不規整,北部略傾斜,底不平,有起伏。填土為黑褐土,較疏松,含少量紅燒土塊。
房址皆為簡陋的近圓形半地穴式,直壁或斜坡狀壁,活動面為略經踩實的生土硬面,較平或中部略凹,局部有不規則燒土硬面,環壁一周發現有大小不一的柱洞底殘跡,門道開向南或東,其中一座房址在近門道處發現有近圓形土坑灶。
文物遺存
陶器器類有鬲、甗、盆、罐、豆、甕、釜等,石器有穿孔刀、鐮、斧、鏟等,骨器有錐、簪,瓷器有瓶、碗,銅器有小銅刀、鏃、飾件等,時代包括夏、東周、西漢、金元等時期,以發現的夏時期遺存最為重要。 ⅠH13:出土有夾云母灰陶、夾云母黑皮紅陶、夾云母紅陶、夾砂灰陶及泥質灰陶等器物殘片,可辨器形有鬲殘片、甗腰、甕口沿、甕圈足殘片等。
ⅠH24: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夾云母黑皮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及磨光黑陶、灰陶等器物殘片,器形有鬲、盆、豆、罐及穿孔石刀、石斧、圓形陶片等。
Linea:將在24小時內開放NFT領取:7月19日消息,Linea發推稱,將在24小時內開放NFT領取,首先開放Omega NFT領取。據悉,NFT共5檔,其中Omega NFT總量為470萬個,限定積分低于2500分。[2023/7/19 11:02:58]
ⅡH22:出土有夾砂灰陶、紅陶,泥質灰陶、泥質磨光黑陶片等,器形有鬲、甗腰、器底、器耳等。
ⅢH81:出土有夾云母黑皮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灰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等,器形有甗腰、甕口沿、甕圈足、盆口沿、豆殘片及石鐮、石斧、陶紡輪、圓形陶片等。
ⅣH18:出土有夾云母紅陶、黑皮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紅陶、灰陶等,器形有盆口沿、甕圈足、鬲殘片等。
ⅤH39:出土有夾砂灰陶、夾云母灰陶、夾云母黑皮紅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等殘片,器形有豆、盆、鬲、甕圈足、甗腰等。
西漢時期遺物有繩紋板瓦、筒瓦及卷沿灰陶盆等;東周時期遺物有夾蚌灰陶折沿方唇乳突狀足根粗繩紋鬲、泥質灰陶細柄碗形豆及夾蚌紅陶敞口沿上翹長腹圜底釜及三棱狀小銅鏃、弧刃拱背環首小銅刀;夏時期遺物以陶、石器為主,另有小型玉器、骨器等。陶器陶質有夾云母黑皮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夾砂灰陶、紅陶,夾蚌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器類有卷沿高領袋足鬲、飾附加堆紋甗腰、鼓腹罐、弧腹罐、弧腹盆、折腹盆、斂口蛋形圈足甕、斂口折肩平底甕、深腹豆及紡輪等,以侈口卷沿高領鬲、長頸袋足鬲和斂口內勾蛋形圈足甕最富特征,紋飾有細繩紋、中繩紋、弦斷繩紋,鎖鏈狀附加堆紋,細線刻劃紋、楔形戳印紋、壓印圓渦紋等,小件陶器有蘑菇狀器鈕、陀螺狀紡輪、圓形陶片、彈丸等。石器種類有長條形穿孔石刀、彎月形石鐮、亞腰形石鏟、梯形石斧等。玉器為片狀穿孔小飾件,骨器為圓錐狀殘骨簪。
研究價值
北放水遺址夏時期文化遺存的發現是近年來保定地區夏商周考古的重要收獲。以往對于此類遺存只進行過調查或小范圍試掘,且多集中于保北地區,學者稱之為“保北型”先商文化或“下岳各莊”文化。此次在保南地區發現并發掘此類遺址,對廓清該地區夏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意義重大。
從北放水遺址看,其與豫北冀南發現的下七垣文化、晉中夏時期文化、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應是夏時期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對于研究商人古部族的分布及文化屬性,夏時期北方與中原青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商族和商文化的淵源等有重要價值。
該遺址延續時間較長,發現的東周、漢代及金元等時期遺存,同樣為本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歷史研究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北放水遺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二、仁厚鎮:
三曲莊漢墓群: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墓區內有破碎的泥質灰陶、帶繩紋的器物殘片,出土過陶壺陶盆。村北唐巖山為唐縣縣城祖山,2015年建唐巖山生態園,山上建大型紀念碑亭,為唐堯疊石望母臺。
山南莊遺址:村北臺地上,在剖面下的淺灰色沙土層中發現打制石器2件,一為燧石刮削器,一為瑪瑙碎片,依地層推測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南莊子村甘羅墓:在村東北國防東路南側(現田孝增家房子處)舊有甘羅墓。據清光緒《唐縣志》載:“秦相甘羅墓,在縣東北二里王家莊北,舊有石欄石碣。”墓現已廢毀,曾有清道光年間的“秦上卿甘公羅之墓”碑一通,“文革”時尚存,后壘在南莊子學校的乒乓球臺上,現已不知去向。唐縣歷史上為何有甘羅墓,尚待考證。1984年,此墓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北(現國防東路北)原有兩三個特大墳堆,人稱大墳疙瘩,現已毀,不知何代名人之墓。
四城澗村商周遺址:在四城澗村北唐河灌渠穿越處,年代商和西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米。南端文化層豐富,地表暴露著大量繩紋泥質黃灰陶和夾砂紅陶器物殘片及大量鬲足,據暴露的遺物及數量推斷,此處為商代窯址,1984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Arbitrum生態借貸協議Tender.fi疑似遭白帽黑客攻擊,160萬美元資金受到影響:3月7日消息,Arbitrum 生態借貸協議 Tender.fi 疑似遭受攻擊,官方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目前正在調查該協議異常數量的借貸,已暫停所有借貸。
據 0xScope 研究員 Cobie 分析稱,本次事件為白帽黑客所為,其留言表示 Tender.fi 的預言機配置有錯誤,試圖與 Tender.fi 取得聯系,目前初步預估有 160 萬美元資金受到本次事件影響。
Uniswap數據顯示,TND暫報2.2931美元,24小時跌幅為26.5%。[2023/3/7 12:47:32]
黃家莊遺址:2014年10月至12月,河北省文研所在村東南搶救性考古發掘漢代遺址,出土有燒制磚瓦構件的窯址兩處及大量的陶器,是研究兩漢時期陶窯形制演變、建窯技術水平的重要實物資料。另發現為一條南北走向、寬6米的大道遺址,考證為古時唐縣治所固城通往漢中山定州的要道,為廓清當地古人類聚落的文化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為探索當時古路構筑方式、筑路流程提供了新的資料,是保南地區漢代考古首次發現的古路,是研究漢代保南地區交通史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三、川里鎮:
川里村遺址:村文化底蘊深厚,有兩處古代遺址,村北遺址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呈條形分布,地表及斷層中發現文化堆積,文化層包含有泥質灰陶、夾砂紅陶等,紋飾多為繩紋及附加堆紋,有板瓦、罐殘片等,為戰漢時期。村南遺址地勢西高東低,遺址暴露遺物不甚豐富,地表散落夾砂紅陶殘片和泥質紅陶殘片,紋飾有細繩紋和粗繩紋,有筒瓦、陶罐底、陶罐口沿等,為商周遺址。
古道口村商代遺址:
此地古來為通往山西的大道,且是必經之路,故名古道口。村東南有商代遺址,地表較為平坦,呈不規則四邊形,遺址地表暴露遺物不甚豐富,未見文化層,暴露遺物均為夾砂紅陶,可辨器形有鬲等,紋飾有繩紋等。采集標本有鬲足,器物頸部、口沿等。
黃石口鄉:
河暖村遺址:村北高臺上,地表散落少量泥質紅陶、夾云母紅陶、泥質灰陶殘片,時代為商、戰國、漢。
四、齊家佐鄉:
管家佐村遺址:村東磚場取土坑發現石制品、燧石片、石英核等,特征較明顯,推測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南洪城遺址:在村西,地勢較為平坦,未見文化層,地表散落有夾砂紅陶、夾蚌紅陶、夾砂灰陶及少量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殘片、少量白釉瓷,該遺址為商~漢、宋金時期遺址。
北洪城遺址
北洪城遺址位于唐縣西北35千米的齊家佐鄉北洪城村北。據《太平寰宇記》載:“唐縣有鴻山關,原名丹朱城,為帝堯長子丹朱所居。”秦末,西楚霸王項羽征戰到此,以“射鴻”測成敗的故事發生后,此城又稱鴻頭、鴻上關、鴻郎城等名。因此,古籍多有記載。《九州志》云:“唐縣有鴻郎城,亦呼為鴻城,因帝堯之子所居而名。”明弘治《保定郡志》載:“鴻郎城,在郡西一百二十里,屬唐縣,有城曰鴻郎。”清光緒《唐縣志》記載:“〈太平寰宇記〉說唐縣有鴻山關,現在叫鴻城,俗稱鴻郎城,就是帝堯時代的丹朱所居住的地方。”村中現存明嘉靖年間雙樂寺碑上有“洪城,原名丹朱城”的文字記載。
遺址占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現保留東、西古城殘墻1000多米,頂寬約8米、高約10米,為夯土城墻,夯層分明,厚14—20厘米。城墻及區域內上散落有大量的泥質蠅紋灰陶、磨光紅陶、特別精致的彩陶、疑似帶文字符號的陶罐殘片,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棒等。城內曾出土人字形銅幣和陶鼎、陶罐等文物。遺址西北角是全城的最高處,人稱“點將臺”,南有較大的平坦的之地,傳為演兵的“校場”。據說,宋、明時期建有炮臺。可以推斷,洪城是建在仰韶文化遺址上的一座古城,1984年被唐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北洪城遺址歸入“古長城”序列。2014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修建磚塔保護標志。當地有《堯造圍棋》《穆桂英大破洪州城》等民間傳說故事流傳。
Polygon Labs與風投機構Mercy Corps Ventures達成合作:金色財經報道,據Polygon Labs官方博客,全球發展組織Mercy Corps旗下風投機構Mercy Corps Ventures (MCV)達成合作,將資助區塊鏈試點項目、啟動一系列區塊鏈黑客松、以及舉辦區塊鏈訓練營路演。Mercy Corps Ventures投資組合中超過一半(51%)的創始人是女性,上個月還推出了加密基金Crypto for Good Fund II,目前第二輪申請已經開放并將于3月31日結束。[2023/3/4 12:41:43]
五、北店頭鎮:
新長店遺址:在村南,地勢平坦,北部有一高約1.5米的斷崖,暴露文化層,有夾云母紅陶、夾砂灰陶等殘片,紋飾以繩紋為主,時代為戰漢時期,應為中山國文化遺存。
野莊遺址:在村東,區域呈階梯狀分布,地表散落大量的夾云母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等殘片,文物測定年代為商、漢。
封莊遺址:夏商時建村,因地處封山腳下得名。相傳封山是唐堯受封之地,故名封山。村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姓“封”,封姓一直是這里的“土著居民”,歷史上曾建有堯廟,現存有封臺、廟臺、趙母靈井、飲馬槽等遺存物,并有唐堯受封唐侯的傳說。據北宋時的《太平寰宇記》載:“'靈井’,隋圖經云:唐縣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趙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醞,后以石蓋之,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王濟欲開之,即有云霧隱蔽,懼不開。”至今仍有一山泉涌水一縷,四季不斷。泉下有一水池,約10米方圓,今名“水圈”。該水甘冽清流,甘甜可口,是釀酒上等水質。此處即《太平寰宇記》所記之趙母井,春秋名灑“千日醉”即用該處之水所釀。“醇酎千日”之酒,即“千日醉”。據定州出土的古碑記載,宋代曾更名為趙母村,并設為趙母鄉。村有兩處不同時代的遺址,村西遺址呈階梯狀分布,地表散落大量的夾云母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殘片,年代為商。村東北角臺地上的遺址呈階梯形狀,地表散落大量的夾蚌紅陶、泥質灰陶及少量白釉、醬釉瓷片等,年代為戰漢、宋金。古代曾有程柱國、李少輔墓。
安莊遺址:村西寬約50米的南北向沖溝處,在沖溝西側斷壁與地表散落有零星夾蚌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殘片,紋飾以繩紋為主,遺址斷面處暴露文化層,內含紅燒土顆粒、灰陶殘片、紅陶殘片等。時代為西周、戰漢時期。
北城子遺址:相傳唐堯時為唐侯國治所。春秋戰國時白狄族與鮮虞族聯合,在唐侯國遺址上建國筑城,因城內有一小山名粟山,形成城中有山而名“中山國”。中國歷史上的千乘之國“中山國”即源于此。后為中山國古長城之委粟關,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后燕慕容垂在此建中山城自立中山王,城址亦傳稱慕容城。后遷都定州(今定州),再后為民居,唐代以后城廢,居民分兩片,該村居北,故名北城子。現存有一段長約500米的古城墻。整個村子連同南城子一帶稱“北城子遺址”,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70年,遺址區內出土大批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力證明了古中山國在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根據出土文物和文化層推斷,慕容垂在此所建中山國都城之前應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和古唐侯國古城遺址。1984年5月至1986年9月,縣文保所在普查和復查中,又發現了遺址上的殘豆盤和城墻夯土層中帶繩紋的灰陶器物殘片等,大部分屬于龍山文化時期的器物,為史志所載這里是帝堯唐侯國遺址的有力佐證。
六、大洋鄉:
明伏遺址:村北、西有唐河彎曲繞村,沿河崖壁有北魏石窟千佛洞,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村有明伏北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村南有元興國寺大殿。父子山南側山坡上有虞帝廟遺址,遺址內為近年重建廟宇6座,現存石碑1通,青石質,圭首,額題“永垂不朽”,碑身首題“重修虞帝三仙二廟碑記”,尾題“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吉日”,部分碑文漫漶不清,遺址內還存有碑座和柱頂石各一。根據碑文記載為清代廟址。
七、雹水鄉:
北雹水村遺址:戰國時建村。稱左人邑,建有土城。西漢初唐縣置縣后為左人鄉駐地。隋代稱左人城,至宋初曾兩度為唐縣治所。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唐縣。”時縣城遷至今城西15千米的北雹水村,即戰國時的左人邑、漢時的左人城。金、元以后城廢,因有一石獅,又名獅子雹水。此村分為上岸子、下岸子。上岸子原在古左人邑城內,下岸子地處雹水河北岸,始名張莊子。清末上、下岸子合為一村,取名北雹水。北魏末年,鮮于修禮、葛榮率邊鎮暴動的俘兵在此地發動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稱帝立年號,動搖了北魏政權,此地為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宋初又為唐縣治所,不久遷今址。村北臺地上有北雹水遺址,呈長方形分布,文化層厚約1.5米。地表散有少量的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殘片,年代為商、戰漢。
美聯儲明年2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68.9%:金色財經報道,據CME“美聯儲觀察”,美聯儲明年2月加息25個基點至4.50%-4.75%區間的概率為68.9%,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31.1%;到明年3月累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20.1%,累計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57.9%,累計加息75個基點的概率為22.1%。[2022/12/29 22:13:37]
八、羅莊鎮:
南羅莊遺址:村西偏南,地表分布有外飾繩紋內飾席紋泥制灰陶瓦片、泥制灰陶素面罐口沿、盆口沿、豆柄等。地面散落著4個破碎石棺,石棺系青石質地制作精美,已被村民砸碎破壞,北部地面散落著大量的殘磚殘瓦,為漢代遺址,遺址上埋葬著明代古墓群。
南伏城遺址:唐堯時便有先民居住,始建村。帝堯到嘉禾山巡視百姓發現的良種,不慎車馬陷于馬泥河。帝溺水,百姓救其伏水在河北岸脫險,遂賜村民試種多穗良種,喜獲豐收。百姓改“馬泥河”為“馬溺河”,建亭以示紀念,村名遂稱伏亭,以后古伏亭日漸繁華成為馬溺河畔城鎮,改名伏城。西漢分村后按方位,該村居南,改稱南伏城。《水經注》云:“南伏城,即古伏亭。”又曰:“馬溺水源出曲陽城東北,流經伏亭,又東流,注于滱。”《畿輔通志》《保定府志》、明清《唐縣志》均記載:“伏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唐河西岸。”“馬溺水,在縣西南四十里南伏城,今俗稱馬泥河。”清光緒《唐縣志》之“辨訛”又說:“后人誤'伏’為'苻’耳,乃云'苻城’,苻堅所筑。是以不訛為訛也。今更正。”從而證明,南伏城建城歷史比苻堅所處的前秦(東晉)時期更為久遠。村有伏城遺址,范圍包括南、北伏城。此城原有南門和北門兩座城門,城內南半部為官宅,城墻大部被毀,現僅存東南角和西南角兩處殘損城墻。從它們之間的距離判斷,周長大概有近2千米。據村民講,城墻高12米,底寬9米,頂寬7米,泥砂土夯筑而成,夯土層厚8厘米。從夯土夾層看,明顯建于西周和以前兩個不同時期。1965年5月,此地出土了一批西周窖藏青銅器,有鳳紋貫耳壺、三足匜、繩紋鬲、弦紋簋、蟬紋鼎和盤等。省文物專家說,在此之前河北省出土的西周銅器很少,唐縣出土的這批青銅器成為了解周文化在河北地區發展情況的珍貴資料。1984年,該遺址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村民掘土時再次發現西周墓葬,省文物研究所組織考古發掘,出土有一批青銅器等。2002年,村民又在城墻的洞里,發現了一個三足陶鬲,到現場考察的三皇五帝專家王大有判斷,它屬于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存物。城內還存有漢代口古井一眼,直徑約1.4米,井壁用大型陶瓦砌成,每圈有3塊,瓦背面有布紋,內側為方格紋飾。現存有唐堯溺水上岸處、古城墻、漢井、圣母廟、古槐、地道等歷史文化遺跡。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處。
九、南店頭鄉:
紅山莊遺址:
在村東南,現為高出周圍地面約3.5米的土臺,土臺四周斷崖壁立,暴露文化層,包含粗繩紋夾砂灰陶鬲殘片,泥質灰陶罐殘片、灰陶盆口沿等。時代為西周、戰漢時期。
婁高和遺址:
在村南農田內,東側斷崖暴露文化層,內包含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等殘片,時代為戰漢時期。
西高和遺址:
村有漢墓群,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被近現代墓葬覆蓋。農民在挖土時發現墓葬,距地表2米左右,出土器物有陶樓、陶倉、陶井、陶灶、陶爐、陶勺等。根據文物斷定該墓群為漢代墓群。1984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田辛莊遺址:
在村北,北側斷崖暴露文化層,包含泥質紅陶、泥質灰陶等,有板瓦,灰陶甑殘片,夾蚌紅陶片,泥質灰陶片等。時代為戰漢時期。
十、都亭鄉:
東都亭遺址:
在村東側南水北調干渠內,共發掘兩漢、北魏、宋金、金元墓葬31座,清理西漢陶窯4座及取土場、晾坯場、堆料場、房子、水井、陳泥池、灰坑、灰溝、灶等。出土陶、瓷、銅、鐵、石等類完整或可復原器物214件,獲得大批量板瓦、筒瓦以及青磚、瓦當類建筑構件,陶盆、碗、缽、甕、罐、壺、釜、爐、燈等日用器皿殘片以及陶支角、墊盤、拍子、陶器模、范等窯具。此地西漢窯場的發掘為中國北方陶瓷業生產史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了中國北方時代最早的馬蹄形饅頭窯;高低溫窯同場對建、取土、料堆、陳泥、晾坯、堆坯、燒成,各道工序圍繞兩組窯爐,緊湊而完整的得到揭露,再現了兩千年前中國北方制陶生產的場景,為中國制瓷南北兩源說揭示出進一步的重要線索,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的充分肯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BITO和BITI兩個比特幣ETF交易量突然飆升,總交易額已接近10億美元:11月9日消息,據彭博高級ETF分析師Eric Balchunas在社交媒體披露,兩個主要的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ProShares比特幣策略ETF(BITO)”和“ProShares做空比特幣策略ETF(BITI)”今日交易量突然大幅飆升,兩個ETF的總交易額億接近10億美元,但這兩個ETF都顯示出非常明顯的折價或溢價,目前交易價格都接近基礎資產的價格。[2022/11/9 7:23:30]
南都亭遺址:
村南有遺址呈梯形,地面有大量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夾砂夾蚌紅陶罐口沿、夾蚌紅陶罐口沿、素面泥制灰陶罐口沿、外飾繩紋內為細布紋灰筒瓦瓦頭殘片、外飾繩紋內飾席紋灰瓦殘片。
在村民家中發現遺址區出土的陶器和瓷器有:泥制灰陶罐、飾黑色陶衣陶罐、缸胎罐和碗、白釉高足碗等。該遺址為戰國至宋、金時期遺址。
李城澗遺址:
在村南有,東西長130米,南北寬50米,西邊大部被破壞,距地表1.5米處有大量的器物殘片、實心鬲足,曾出土一部分石器,根據出土遺物判斷為商周遺址。1984年,該遺址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莊遺址:
村西有古墓群,南水北調開工前共搶救發掘古墓葬46座,出土陶、瓷、銅、鐵等各類隨葬品276件(組)。此次發掘主要搞清了該地區兩漢至清代1800多年間小型磚室墓的演變過程。自西漢后期長方形直壁券頂磚室墓至清代同樣形制的磚室墓,中經東晉、北朝弧壁四角攢尖頂磚室墓、唐代穹隆頂圓形有柱分間仿木結構磚室墓、金代穹隆頂圓形無柱不分間仿木構磚室墓、明代方形券頂磚室墓,顯示出清晰的變化軌跡。就其地域特征來看,不重壁畫而采取磚雕方式的表現特征相當突出,而在飾墓方面強調多重院落、假門及高門重閣為其地方特色。在地方葬俗方面,龜鎮、“五星磚鎮墓”、神位牌樓等,是十分特殊和重要的發現。對研究該地區兩漢至清代墓葬形式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十一、長古城鎮:
長古城遺址:
志書記載此地為唐堯封國之城。堯為唐侯時遷治所于此致國興民富,率唐軍征伐東夷,天下歸順,回師后受帝摯禪讓,踐帝位,此為臨時都城,遷都后衰落,原址在小清河以南,不久因洪水遷至小清河以北,稱為“唐古城”,春秋時名長古邨,以后傳為長古城。俗稱長五城。村東北有戰漢遺址,地表散布大量陶片,陶片多為泥質灰陶有少量夾砂灰陶、紅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有少量戳點紋。未見有文化層。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處。
大白堯遺址:
在村北,文化層內含大量陶片。地表散布大量陶片、磚瓦殘片等。陶片質地為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夾蚌紅陶、夾砂灰陶等,時代為戰漢。
東南京遺址:
在村西北100米處,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0米,地表上裸露大量的泥質灰陶、帶繩紋的器物殘片,還有少量的鬲足,村民稱這片地為“瓦渣地”。遺址文化層較深,地表下1米深的土層中仍有陶片,20世紀80年代曾出大量戰國刀幣。根據地表遺物判斷為戰國遺址。1984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高昌鎮:
北高昌遺址:
戰國時此地因近孤山得名孤邑。又相傳該地西北慶都山曾為堯母慶都所居,又名慶都邑,亦名高昌城。為唐堯故居地。北魏主拓拔珪曾將此地建成北魏中山國(今定州市)行臺(似現代軍分區級),并兼有移民轉運站功能。后世取帝嚳高辛氏之“高”字,再取《爾雅義疏》釋丘中所注“途出其(丘)為昌丘”之意,(今北高昌村西有小山名濁鹿山,山后有大道通往東西,正為丘后途(即道路)),因此得名高昌。《魏書·地形志》載:“望都有高昌城。”《水注》曰:“唐城南如東一十余里有一城,俗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大一統志》說:“高昌城,在縣東北十八里。”清光緒《唐縣志》“高昌城”條云:縣有五高昌,皆襲舊名。高昌城遺址在北高昌村。”西漢至唐初曾為慶都(望都)第一治所。晉及十六國末期分村后按方位名北高昌。北魏改屬唐縣,曾名高昌城。民國曾名高昌鎮,抗日戰爭勝利后復名北高昌。村西北慶都山建有唐堯文化園;山下有圣母湖,山上有唐代皇家寺院靈源寺、大唐天后武則天供養佛經碑、唐縣古八景之一“靈源曉月”等。村西濁鹿山為唐堯西遷處,立有“唐堯故里”碑。相傳唐堯率部西遷時,留下小兒子源明及部分臣民居守祖地,封源明為留侯,封此地為留國,后因留字偏旁相同,“留”漸變為“劉”,源明以國為姓,為劉姓始祖,是為祁姓劉氏的根祖地。村東有養馬坑和馬道遺址,傳為夏代古劉國“累公御龍處”,均有碑刻記載。慶都山和濁鹿山區域發現有大量石斧、石鐮等石器,說明新石器時代和仰韶文化時期己有先民居住。村周邊有古墓群,20世紀80年代曾發生過大規模盜掘。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現完成發掘的有131座,出土隨葬品500余件。以戰國時期墓葬為最早,西漢時期特別是西漢早期的土坑墓為最多,同時也有西漢中、后期的磚墓,東漢磚墓,還有少量的北朝至隋、宋、明、清等時期墓葬,均被盜嚴重。由此可見至少從漢代初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定居村落。從戰國時期的土坑墓到漢代早期的土坑墓再到西漢中后期磚墓、東漢磚墓等無論從墓葬形制、棺槨制度還是葬俗、葬品等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的繼承性,不僅是研究其前后變化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墓葬發生時代人們生存、生活狀況等的重要資料。
賈莊遺址:
在村西,散落著大量的的瓷片、瓦片等,有布紋泥制灰陶瓦片、素面泥制灰陶殘片、綠釉瓷碗口沿殘片、內有沙堆痕飾白釉外無鈾碗底、內有澀圈飾白釉外無鈾碗底等;在水渠北斷面可見開口地面面下60厘米、厚1米的文化層,主要包容物有泥制灰陶布紋瓦片、瓷片、碗底等。年代為宋、金。
淑呂遺址:
在村西,為夏、戰漢時期。2006年南水北調工程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織發掘發現有先商、東周、漢、明清等多個時期的遺存。先商時期遺物陶器占絕大多數,有卷沿高領繩紋鬲、筒腹磨光鬲、盆形鼎、蛋形甕、甑、盆、罐、紡輪、陶拍等多種器形。東周時期有夯墻遺跡,根據規模、形狀推測,其可能屬城墻的一部分。3座周代墓葬均為小型土坑豎穴墓,其中一座墓內隨葬品較為特殊,除棺內有銅耳環、鏡形器、扣飾外,棺外頂部(墓主人頭側)尚隨葬有并列的馬頭3具,圍側有銅馬銜等馬具。墓內馬頭、馬具的存在可能寓示著墓主人生前與馬有著一定的關系。漢代遺存中較為重要的發現是一座內填有砍、切痕跡的大型牲畜骨胳的灰坑。遺址內多個時期遺存的大量發現,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面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尤其是先商時期具有聚落壕溝性質的長溝和具有北方風格的筒腹鬲、中原風格的盆形鼎的發現,對深入研究保定地區先商時期聚落的形態、結構、功能,土著文化與周鄰文化的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南放水遺址:
據考古發掘,此地夏前便有村落,因地處發源于馬耳山的放水河邊,得名放水,該村處河南故名南放水。相傳唐堯取名放勛,就與其生在放水河畔有關。村南有南放水遺址,村民平整土地時,發現大量陶片,主要有外飾細繩紋內素面泥制灰陶罐殘片、外飾繩紋內飾細布紋筒瓦殘片、外飾繩紋內素面夾砂褐陶殘片、內外素面夾砂褐陶殘片、外飾繩紋內素面灰陶殘片、紅陶罐口沿、外素面內布紋板瓦、綠釉、白釉瓷片等,多為夏商、戰漢、宋金時期的文物。夏遺址的出土發掘,對唐堯故里在唐縣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北放水遺址:
在村西北臺地上,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織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唐堯活動的中心地帶慶都山和堯山之間,發掘出北放水夏商村落遺址,共計發現各類灰坑558個,半地穴式房址7座,灰溝24條,豎穴土坑墓4座,甕棺10座,出土陶片、石器殘件8萬余件,其中可復原陶器100余件。陶器類有鬲、覷、盆、罐、豆、甕、釜等,石器有穿孔刀、鐮、斧、鏟等,骨器有錐、簪,瓷器有瓶、碗,銅器有小銅刀、鏃、飾件等。發現了夏、東周、兩漢、金元等4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這里的夏時期遺跡有灰坑和房址兩類,是冀中地區夏時期典型遺址,代表了同類遺址群的共性,其中夏時期遺存是近年來河北夏商周考古的重要收獲,學者稱之為“保北型”先商文化或“下岳各莊”文化。其豐富內涵反映了本土與周邊地區夏時期文化絢爛的交融景象,對于研究夏時期諸文化的碰撞交流有重要意義。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村東北小學北側有離山古墓群,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曾出土了大量隨葬陶制品,有灰陶碗、灰陶罐、紅陶罐、陶鼎、陶豆、陶俑和陶壺等。其中陶豆、陶壺和陶俑上有紅白相間的條紋彩繪。1984年,該古墓群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固城遺址:
相傳慶都之父伊長儒居此,為伊祁部落的治所,村西北堯山(伊祁山)下,慶都生堯于此地后遷慶都山居住,堯從母姓。唐堯踐帝位后,此為所建第一帝都,今部分土城遺址猶存。宋鄭樵《道志·五帝都》條有“堯始都于唐,后徙晉陽,即位于平陽”。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處。因地處堯山之陽古名陽邑。春秋時代稱陽或陽邑,戰國時代稱唐或唐邑,西漢高帝初置唐縣,此地為唐縣第一治所,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中國歷史圖集》所標,此地古稱陽邑又稱唐邑。《中華大字典》釋唐條云:“唐,邑名,唐堯、夏禹所都之墟,漢置唐縣,即直隸唐縣治。”又因此邑地處堯山之南故名陽邑,《中華大字典》釋陽條云:“陽,邑名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當今直隸唐縣東”。明《弘治保定郡志》記載“故城即堯城,在郡西55千米,屬唐縣。”《地志》云:“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堯城,城周圍二里,高二丈有余,有堯廟碑記,堯生于慶都城即堯城縣也。”清光緒《唐縣志》載:“漢置唐縣在燕之陽邑。”據專家考證即今固城村,距縣城東北12.5千米。修建于西漢景帝年間,城池周長2里,有九門九關,西有2門,北有3門,東有兩門。南有兩門,皆已坍塌,不復存在。西晉唐縣治所遷今址,此地稱故城,后演變成固城。實謬也,本義應為故城。2005年尚存村東北角一段殘城墻,遺址上暴露有大量的繩紋夾砂灰陶和紅陶器形殘片,初步判定為漢代遺址。1984年,該遺址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此段殘土城也已被人為毀壞。村有多處古墓群,2006年10月中旬,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開始對南故城墓地南水北調所涉及的部分進行勘探發掘,共發掘墓葬108座,其中絕大多數為漢墓,其余為宋金時代。隨葬品有陶、銅、錫、鐵、骨、泥、漆等質地,器形包括罐、壺、甕、盆、盤、鼎、釜、甑、灶、井、圈、豬、狗、勺、耳杯、杯、鏡、帶鉤、蓋弓帽、管箍、車軎、當盧、銜、鑣、弩機銅錢、耳珰等,其中陶器可復原者數百件,部分陶器尚有彩繪存在。值得分外關注的是,在一座高規格漢代磚室墓的壁及底部發現了彩色壁(地)畫,其做法是先在磚上抹泥和白灰各一層,之后在白灰面上用顏料作畫。由于保存不好,目前只能辨出簡單的紅、紫色線條。此地為唐堯古帝都,亦為堯子源明留守地,是堯封劉國之處,《姓典》載:“劉,帝堯陶唐之后,受封于劉(國),其地在今定州唐縣是也。”三民書局《大辭典》480頁對“劉”的解釋:“劉,地名,帝堯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縣。”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的《通志·氏族略》劉條也說:“帝堯陶唐之后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中華姓氏通史》劉姓卷卷首語說:“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
十三、王京鎮:
西安樂遺址:
在村西南,地面遺存和文化層包含物主要有夾蚌紅陶外飾繩紋盤口釜口沿殘片、泥制灰陶外飾粗繩紋平折口沿鬲殘片、外飾弦斷繩紋圓唇罐口沿、素面泥制灰陶敞口罐口沿、泥制灰陶外飾細繩紋內飾弦紋筒瓦殘片、泥制灰陶外飾細繩紋內飾席紋筒瓦殘片、泥制灰陶外飾弦斷繩紋內飾弦紋陶片、夾砂紅陶外飾繩紋殘片、夾砂紅陶殘片、泥制灰陶豆盤等。年代為戰漢。
東連頤遺址:
村北遺址文化層和地面有大量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夾砂褐陶鬲足、夾蚌紅陶殘片、夾蚌紅陶罐口沿、泥制灰陶外飾繩紋內飾布紋板瓦殘片、外飾弦斷繩紋內飾弦紋板瓦殘片、素面泥制灰陶直沿圓唇罐口沿、泥制灰陶假圈足碗底、外飾細繩紋內素面殘片、泥制灰陶外飾壓印紋內飾弦紋殘片、泥制灰陶外飾粗繩紋內飾連弧紋陶井圈、泥制灰陶外飾繩紋內素面敞口方唇鬲口沿等。遺址時代為商、戰漢時期。
新華財經北京5月13日電截至發稿時,比特幣價格已從2.8萬美元的年內低點回升至3萬美元附近。與2021年6.9萬美元的高點相比已經下跌過半,與2022年3月28日的年內高點4.8萬美元相比也下跌.
1900/1/1 0:00:00洛天依、數字人、NFT、數字藏品、AR、MR、元宇宙、web3.0、虛擬世界、無聊猿、DAO…… 這些究竟是什么? 為何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布局他們的元宇宙世界?元宇宙的組成結構是怎么樣的? 這些.
1900/1/1 0:00:00我們要永久保存20,000美元的支持嗎?–盡管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在6月打破了1981年底以來的新歷史記錄,但比特幣(BTC)仍保持在20,000美元左右的支撐位.
1900/1/1 0:00:00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張云山全球資本市場再次上演黑色星期一,美股三大股指跌幅都超過2%,歐洲股市也再次大跌.
1900/1/1 0:00:00財聯社5月13日訊美東時間周四,比特幣價格16個月來首次跌破2.6萬美元,加密貨幣經歷了大規模拋售,在一天之內從整個市場抹去了2000多億美元.
1900/1/1 0:00:00NFT將越來越受年輕一代的關注,成為品牌宣傳的有力工具。前兩天,我幫助女兒把她的一個畫作做成了NFT,上線到OpenSea平臺,盡管我并不抱太大的希望這個畫作能有多大的“漲幅”,更不夢想它能創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