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火紅“納特龍湖”(LakeNatron)絕美卻致命生物一碰湖水會變干尸
坦桑尼亞火紅“納特龍湖”(LakeNatron)絕美卻致命生物一碰湖水會變干尸
據ETtoday:東非大裂谷(GreatRiftvalley)東部與肯尼亞邊界處一個咸水湖號稱是「化石之湖」,因為強堿性及高溫,幾乎沒有生物能靠近,只要生物碰到湖水,很快就會鈣化變成「雕像」,甚至宛如干尸。
綜合外媒報導,坦桑尼亞北部的這個堿水湖名為「納特龍湖」(LakeNatron),湖水來自埃瓦索恩吉羅河(EwasoNg'iro),雖然水深少于3公尺,但因為周遭火山運動影響,水溫高達50度;不只如此,大裂谷火山灰會在湖中形成天然化合物「泡堿(natron)」,讓湖水酸堿值介于ph9至ph0.5間,擁有直逼強堿的標準及高溫。
「納特龍湖」的環境極度不適合生物生存,但因為湖面平靜,許多動物會被反射所混淆,一頭栽進湖中,長期下來,碳酸鈉結晶會讓動物身體被鈣化,以原本的姿態死亡,并風干成雕像,也宛如干尸一般。
能在「納特龍湖」生存的,只有少數的藻類、軟體動物及魚類,另外就是紅鶴。紅鶴會趁湖水較干涸時,在湖中的小鹽礁筑巢繁殖,數量多達300多萬只,也意外成為當地的特色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18.html
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包括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語言起源
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包括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語言起源
據EurekAlert!:漢藏語系包含早期有文字的語言,如漢語、藏語和緬甸語,并囊括了在中國、印度、緬甸和尼泊爾使用的超過400種現代語言,更是世界上最繁復多樣的語系之一,擁有14億母語者。盡管這一語系在19世紀初就已經被研究,但是學者們對于該語系起源的認識仍舊十分有限。由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以及巴黎決策數學研究所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出一項最新的跨學科研究成果,揭示了漢藏語起源的時間和地點。該項目用系統發生學的研究方法,考察了50種古代與現代的漢藏語,得出了漢藏語起源于7200年前,中國北部種植粟的務農先民之中的結論。
過去的一萬年見證了世界上兩個最大語系的出現,一個在亞歐大陸的西端,另一個在其東端。兩個語系語言的使用者占據了世界上超過60%的人口:印歐語系擁有32億使用者,漢藏語系則有14億。漢藏語系使用范圍之廣泛,從太平洋西岸起,可延伸至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語言的使用者在人類史前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發展出了漢、藏、緬甸和尼泊爾光輝燦爛的古老文化。考古基因學家、系統發生學家和語言學家已經對印歐語系的起源進行過充分的探討,然而漢藏語系的組成在此之前卻甚少引起重視。
世界上多樣性最高的語系之一
“漢藏語系是世界上多樣性最高的語系之一。它包括了所有的形態系統類型,從孤立語,如漢語、緬甸語和土家語,到多式綜合語,如嘉絨語組語言、基蘭梯諸語。”論文的第一作者之一,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的向柏霖(GuillaumeJacques)解釋道,“雖然我們對于漢藏語系語言的比較的認識逐漸加深,但是它們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重要的方面仍舊未被充分了解。”
五十種漢藏語言的核心詞匯數據庫
為了揭開漢藏語系復雜的歷史,學者們建立了一個由50種漢藏語系語言的核心詞匯構成的數據庫。這一首次發表的數據庫包含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語言,如上古漢語、古緬語、古藏語以及通過田野調查收集的現代語言的一手語料。
“為了以清晰透明的方式比較這些語言,我們研發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標注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標記擁有共同來源的詞,而且可以標記哪些音是相互聯系的。”項目主持人,來自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游函(Johann-MattisList)說。“辨別真正同源詞的一大難點就是這些語言經常互相借用詞匯。”向柏霖提道,“幸運的是,我們對某些語言的歷史了解得比較全面,并且可以依賴我們研發的方法來揭開隱藏在這些借詞中的歷史。”
語言演化譜系樹顯示漢藏語系起源于7200年前
運用強大的系統發生學算法,該團隊推測出了該語系語言之間最可能的歷史關系,并估測了這些語言產生的年代。“我們找到了七個主要分支的有力證據,在此層面之外,還伴有不少復雜的結構和重疊的信號。”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SimonJ.Greehill說,“我們估計漢藏語系的祖先大約在7200年前出現。”
農學分析揭示漢藏語系最可能的起源與擴張模式
為了更進一步地解決漢藏語系復雜的演化歷程,團隊成員考察了農耕家庭的相關詞匯,因為這些詞匯可以揭示農耕知識如何在這一地區傳播。農學分析顯示漢藏語系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中國北部,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種植粟的農耕民族中。“這些語言最可能的擴張應該是由東西兩支的分裂開始的模式,東支是漢語民族的祖先,而西支則是操其它漢藏語系語言的民族的祖先。”論文的第一作者之一,農學分析的主持者,法國東亞語言研究中心的沙加爾(LaurentSagart)總結道。
“我們對我們的發現感到非常振奮。”游函說。“我們的研究結合了傳統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及尖端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機協助的框架下,這個項目使我們對今天語言的知識成為了解它們歷史的一把鑰匙。”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730.html
現代日本人的歷史始于2500年前是原住民繩文人和朝鮮半島來的彌生人數次混血而來
現代日本人的歷史始于2500年前是原住民繩文人和朝鮮半島來的彌生人數次混血而來
Curve:crvUSD的借貸需求使借貸總額達到7900萬美元:金色財經報道,DeFi協議Curve Finance在社交媒體上稱,crvUSD 的借貸需求使借貸總額達到7900萬美元,利率上升至2%左右。[2023/7/10 10:46:25]
研究人員發現,現代日本人的歷史始于2500年前,是兩個古代民族的混血。根據考古學家提出的理論,現代日本人是作為原住民的繩文人和朝鮮半島來的彌生人的數次混血而來的。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根據DNA分析結果確認或否認這種說法。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他們研究了本州、四國和九州島345人的Y染色體。所有樣本均在1990年之前獲得。學者們比較了現代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男性Y染色體的序列,發現一組只有日本人才有的DNA序列,很有可能從繩文人那里遺傳的。
因此,DNA分析證實了考古學家對兩種古代文化古跡研究得出的數據。考古學家們認為,在繩文時代晚期,氣溫和海平面下降,這對群島的狩獵采集者產生了負面影響,繩文人口急劇下降。
這是在這個時期,彌生人從朝鮮半島遷移到日本。他們不僅與當地的人口混血,還帶來了他們的水稻播種文化,使人口數量得到恢復,甚至達到人口繁榮。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2968.html
英國Blueclaw列出地球生命面臨的主要威脅:流行病、核戰爭、自然災害和小行星
英國Blueclaw列出地球生命面臨的主要威脅:流行病、核戰爭、自然災害和小行星墜落地球
HowWillTheWorldEnd網站發表的報告稱,英國機構Blueclaw列出了地球生命面臨的主要威脅清單。
該清單基于50個不同的信息來源,包括聯合國統計數據,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歐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數據。作者確定了四個主要的威脅:流行病、核戰爭、自然災害和小行星墜落地球。
結核病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疾病。其傳播源是非洲國家,特別是尼日利亞。世界衛生組織稱,2017年,結核病導致全世界200萬人死亡,1000萬人感染,平均每天確診4300例致命病例。如果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這種疾病將會在4812年內消滅地球上的人口。
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專家被估計爆發核戰爭的概率是近年來最高的。2019年,他們將象征"世界末日"的時鐘指針轉向"午夜"(災難)前兩分鐘。該報還指出,俄美《第三階段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將在2021年到期,該條約是否將延期尚不清楚。
小行星與地球碰撞是不可能的,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觀看可能在未來一百年接近地球的天體。其中一顆個小行星—佛羅倫薩行星直徑高達3.9公里,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對象。如果這顆行星撞擊地球,將導致12億人死亡。
對地球的主要氣候威脅是全球變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供的數據,到2025年,地球氣溫可能會比工業前時代(1850-1900年)氣溫高出兩攝氏度。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10年0.2度),2136年內全球氣溫將上升44度。分析師們認為這是地球上生命能承受的最高極限。如果溫度達到44度,海平面將上升,陸地將會被水淹沒。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144.html
制作圖坦卡蒙護身符的黃色玻璃由隕石撞擊形成
制作圖坦卡蒙護身符的黃色玻璃由隕石撞擊形成
制作圖坦卡蒙護身符的黃色玻璃是由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據Phys.org網站報道,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研究員阿隆·卡沃茲解答出了近100年來有關制作圖坦卡蒙胸飾護身符的黃色玻璃的謎團。事實證明,在埃及沙漠中發現的這種玻璃是由于隕石撞擊而造成的。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地質學》雜志上。這種被稱作為利比亞玻璃的東西幾乎是純硅石,圖坦卡蒙法老胸前的圣甲蟲護身符就是用這種材料制作的。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這種玻璃是由于地球表面發生強烈的大氣爆炸而形成的。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408.html
最新研究顯示殺蟲劑其實會增加蚊子的數量?
最新研究顯示殺蟲劑其實會增加蚊子的數量?
據ETtoday(撰文:JAKEBUEHLER編譯:潘可華):在哥斯達黎加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吸血蚊子會演化出抗藥性,但牠們的掠食者不會。
最新研究顯示,至少在某個地區,殺蟲劑不只無法控制蚊子數量,還反而讓這些吸血害蟲更加猖獗──原因是殺蟲劑會殺死蚊子的掠食者。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月份的《生態學》(Oecologia)期刊里,為殺蟲劑如何影響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在哥斯達黎加的研究區域里,蚊子對常見的化學物質已經演化出抗藥性,這些化學物質原本的目的是要消滅蚊子和其它害蟲的。但在同一時間,蚊子的掠食者并沒有跟上那樣的演化腳步──這讓蚊子的數量暴增。
艾德.哈米爾(EddHammill)──一名猶他州大學(UtahStateUniversity)的生態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一開始在哥斯達黎加北部的橘子園做研究時,先是發現一些跡象顯示殺蟲劑可能沒有達到它原本預期的效果。
「我們覺得我們在橘子園被蚊子叮咬的頻率比在原始地區多得多,然后開始感到疑惑,」哈米爾說。
于是他和他的團隊開始調查蚊子的來源:菠蘿科植物(bromeliad)──一種可以在美洲溫暖地區發現的植物群,通常生長在樹枝上。菠蘿科植物緊密重迭的樹葉空隙間積滿了水,里面寄居著一整個昆蟲幼蟲聚落,包括「Wyeomyiaabebela」這種瓶草蚊。
研究團隊觀察種植園中(其中有些種植園已經使用殺蟲劑超過20年)的菠蘿科植物,以及未使用殺蟲劑森林中的菠蘿科植物。哥斯達黎加的農人對橘子樹噴灑殺蟲劑──「樂果」(dimethoate)以對付蚜蟲,但「樂果」也會殺死許多其它種類的昆蟲。在美國,樂果被廣泛地使用在柑橘類植物、玉米、和其它農作物上。
哈米爾的團隊發現,盡管使用殺蟲劑,橘子園里的蚊子數量是原始森林里的兩倍;但是豆娘(damselfly)幼蟲──蚊子幼蟲的一種主要掠食者──卻明顯地消失在橘子園中。
當研究員將這些昆蟲帶進實驗室,并讓牠們暴露在各種不同濃度的樂果之中,他們發現種植園的蚊子能夠忍受的殺蟲劑濃度比原始林的蚊子高了10倍。但種植園里的豆娘并沒有發展出這種抗藥性。
安全公司:MultiChainCapital遭受閃電貸攻擊,黑客獲利約10ETH:金色財經報道,據區塊鏈安全審計公司Beosin旗下Beosin EagleEye安全風險監控、預警與阻斷平臺監測顯示,MultiChainCapital項目遭受閃電貸攻擊(攻擊交易:0xf72f1d10fc6923f87279ce6c0aef46e372c6652a696f280b0465a301a92f2e26),黑客利用通縮代幣未將pair排除例外地址,使用deliver函數造成代幣增發,最后通過swap函數將增發的代幣兌換獲利10ETH,目前資金存在黑客地址未轉出。Beosin Trace將持續對資金流向進行監控。[2023/5/9 14:52:28]
這些抗藥性超強的蚊子于是找到了牠們的應許之地:一個沒有會掠食牠們的豆娘的地方、一個可以生養牠們孩子的棲地。在那里,牠們子孫繁昌。
一種全球趨勢
對南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ofSouthernMississippi)昆蟲生態學家──唐.伊(DonYee)來說(唐.伊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項調查與一個更大的事實吻合:管理蚊子數量的困難度不曾減少,對主要類型殺蟲劑的抗藥能力已經散布到了世界各地。而對于那些會傳播危險疾病的蚊子種類,這樣的情形尤其令人擔憂。
「發展出抗藥性只是使用殺蟲劑的許多壞處之一,」唐.伊說。另一種現象叫做:「競爭釋放」(competitiverelease),也就是在殺蟲劑中存活下來的少數個體,可以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讓昆蟲的個體數量回彈。
「由于你減少了蚊子幼蟲的密度,你讓那些存活下來的幼蟲長得更大,因為現在每只蚊子能得到的資源更多了,」唐.伊解釋道。較大的幼蟲到最后會產出較多的卵,為下個世代增添活力。
這項由哈米爾確認過的最新現象──也就是有抗藥性的蚊子逃過無抗藥性掠食者的捕捉,將使阻止蚊子傳播的傳染病變得更加困難。哈米爾說:「瓶草蚊屬(Wyeomyia)的蚊子是否會攜帶像登革熱這類的病并不清楚。」登革熱病是一種具潛在致命危險的病原體,近年來在拉丁美洲突然盛行了起來。
唐.伊指出,其它與疾病相關的蚊子種類也有類似豆娘的掠食者。殺蟲劑是否也適得其反地大大增加了其中一些蚊子種類的數量則有待觀察。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832.html
法國發現“最古老的”葡萄籽可追溯至鐵器時代
法國發現“最古老的”葡萄籽可追溯至鐵器時代
薩瓦涅(Savagnin-Blanc)和其他一些在法國和瑞士種植的葡萄品種約有900年的歷史,它們接近中世紀或古羅馬時期的葡萄品種,傳到今天基因沒有發生改變。相關文章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Plants)期刊上。
科學家分析了在法國九座古代和中世紀村落的溝渠、廁所和礦井中發現的葡萄籽基因。結果發現,“最古老的”葡萄籽可追溯至鐵器時代(約公元前500年),“最年輕”的葡萄籽是中世紀的,有820年到970年的歷史。
文章指出:“我們分析了考古發現的28種葡萄籽的基因組數據。將考古樣本與栽培和野生樣本進行比較,發現考古葡萄籽與當今釀酒使用的西歐品種密切相關。”
此外,研究發現,公元1世紀存在的古羅馬品種在遺傳上與Arvine和Amin品種非常相似。還有一種羅馬葡萄籽與小胭脂白(HumagneBlanc)品種有聯系。
但科學家稱在奧爾良發現的葡萄籽最令人印象深刻:“一粒可追溯至大約公元1100年的葡萄籽與薩瓦涅具有相同的遺傳學特征,說明這一品種已有900年的不間斷栽培歷史。”
法國東北部和其他中歐國家至今仍在種植現代薩瓦涅,用于生產白葡萄酒。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003.html
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光坡水庫附近半夜“白衣女鬼”嚇壞開車司機
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光坡水庫附近半夜“白衣女鬼”嚇壞開車司機
視頻: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光坡水庫附近半夜“白衣女鬼”嚇壞開車司機
據ETtoday(朱世凱):廣西防城港市近日出現白衣女鬼嚇壞開車司機的案件,不少駕駛向當地透露,女鬼已經不是第一次在該路段現身,有時候身穿白衣,有時則是紅衣;每當她看見車輛時,都會彎腰低下頭直沖過來,嚇得大家趕緊倒車改道,也有人因此嚇到哭出來。
事件發生在廣西防城港市光坡鎮光坡水庫附近,如同「貞子」般的女鬼會站在道路中間,讓許多駕駛半夜上路時都嚇壞了。從影片可見,女鬼一身白衣配上蒼白面目與路旁綠色草叢相應,像極了鬼片場景;不久后,女鬼便會讓長發垂落覆蓋臉面,開始彎腰奔向轎車,逼迫駕駛倒車。
當地表示,不少報案的人都說自己當下嚇哭了,他們調查發現,因為當地曾有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常常身穿紅衣散步,而且時間多半是在晚上或半夜,「只是沒有那么嚇人」,有民眾見狀后認為有趣,就模仿這身裝扮并且在道路間惡作劇,還拍下大家受驚的影片上傳。
也指,如果半夜扮鬼出來嚇人,真的將對方嚇傻甚至嚇死,可能觸犯故意傷害罪甚至故意殺人罪。網友看完紛紛表示,「讓這些人直接變成真鬼吧」、「人嚇人會嚇死人好嗎,萬一嚇得車主一腳踩下油門…」、「撞死鬼算正當防衛嗎?」、「模仿精神病人,才是真的有病」、「吃飽太閑,把他抓出來打吧」、「我看到影片都快哭了」。
相關報道:白衣女鬼出沒嚇倒司機
廣西防城港近日驚現“貞子”,幾乎所有附近路過司機都被嚇倒。不過當地警員指,其實是當地一名有精神問題的女子常在晚間出來散步,“但沒有那么嚇人”。有民眾見此有趣得來,又帶半分驚嚇的境況,遂模仿她拍惡作劇影片,但強調女患者“沒有那么恐怖”。片段近日在網上爆紅,引起一時熱話。
網上影片顯示,當時現場環境黑暗,附近亦無半盞街燈,突然一名身披白衣的“女鬼”冒出。期間“女鬼”被一輛車頭燈照射后,顯得更加恐怖,加上其做出怪異行為,甚至沖向車輛,令司機當場大喊,大叫:“不要過來!”。
雖然片段驚嚇程度十足,但當地解釋,該路段常出現一名精神有問題的女子前來散步,且多在晚上時間,相信是有人惡意模仿她所拍攝。至于片段中哭喊的司機是真被嚇哭,還是純粹做戲,就不得而知。
Mango提議根據攻擊前一小時的余額快照進行代幣賠償:金色財經報道,在1.14億美元的黑客攻擊之后,Mango Markets提議以不同的代幣償還用戶。該平臺將使用攻擊者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11日下午6:19進行首次存款前一小時的余額快照。Mango Markets今天早上在Discord社區電話會議上提出了這項動議。一旦提案發布,DAO將有72小時的時間對提案進行投票。(The Block)[2022/10/18 17:29:59]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843.html
科學家解釋人為何會看到鬼魂和幽靈
科學家解釋人為何會看到鬼魂和幽靈
全俄民意研究中心數據顯示,16%的俄羅斯人相信,人可以與死者靈魂和幽靈進行溝通。在美國,有這種想法的人占57%,而且其中35%聲稱與幽靈有過交流。事實證明,所有這些都有科學解釋。
2014年春,有12名志愿者參加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生理學實驗室開展的一項實驗。專家告訴志愿者,在測試一個遙控機械臂。志愿者要背對機械臂,讓機械臂觸碰自己。
起初一切順利。志愿者通手指帶動機械臂,感覺背部有觸感。他們產生一種錯覺,感覺自己在觸碰自己。但隨后研究人員將機械臂觸碰的時間延遲500毫秒,志愿者會感覺有幽靈在看著自己,觸碰自己,要求停止實驗。他們覺得有股未知的力量在把他們向后推向機械臂。即便研究人員告知了真相,還是有兩名志愿者因為太過恐懼而退出了實驗。
原因很簡單:幽靈、天使和惡魔的出現是感覺運動信號扭曲的結果。這些信號與自我意識的形成有關,收集和分析人的空間位置和運動方面的信息。當系統出現故障,例如,生病或做某種特殊實驗時,人的意識會創造出自己身體的第二個存在,認為這是不屬于自己的某種東西或某種很玄的東西。然而,這不過是想象的結果。
民調機構蓋普洛公司的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美國人、28%的加拿大人和40%的英國人相信,有些屋子肯定有幽靈存在。在這些屋子里,東西會自己移動,門砰砰作響,還可以聽到凄厲的號叫聲。事實上,問題往往不是幽靈,而在房屋本身。
幾乎所有鬼屋要么隔熱效果差(換句話說,常有穿堂風),要么受到霉菌影響。有時候是發生煤氣泄漏。
例如,美國克拉克森大學專家發現鬼屋中有霉菌孢子。現在已經知道,霉菌素可以引發非理性恐懼,導致無法控制肌肉收縮,時間感和空間感迷失,甚至癡呆,而這些往往是聲稱看到幽靈的人的表現。專家認為,正是霉菌讓住在所謂鬼屋的人相信確實有幽靈存在。
煤氣無色無味,但中后果更加嚴重,包括惡心、虛弱、產生幻覺、神志不清甚至死亡。
曾有個很有名的鬼屋,里面常聽到奇怪的吱吱聲,空房間里會傳出腳步聲,開能看到空中有人影飄蕩。然而事實上,只不過是煙囪出了問題。壁爐的煙沒有進入煙囪,而是飄散到整個房子里。住在那里的人是煤氣中,而不是像他們認為的那樣,遇到了幽靈。煙囪一修好,幽靈也消失了。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304.html
馬這么會跑其實是近代才發生的事
新研究揭露,人們為了「速度」培育馬兒的行為,是在過去200年間才開始快速增加。(圖中是奧勒岡的馬兒。)PHOTOGRAPHBYKONRADWOTHE,MINDENPICTURES/NATGEOIMAGECOLLECTION
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ASONBITTEL編譯:曾柏諺):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非人類基因體研究,揭露了家馬馴化史的意外與一個警訊。
放眼全球,馬的種類似乎多到前所未有。從腳毛茸茸的克來茲代馬(Clydesdale)、渾身斑點的阿帕盧薩馬(Appaloosa)到一身金黃的阿哈爾捷金馬(Akhal-Teke),如今我們身邊大約有600種馬。
不過事實上,現生馬歸類起來只有兩個演化支系──家馬與蒙古瀕危的普氏野馬(Equusferusssp.przewalskii)。而根據目前最大規模的非人類基因體研究指出,家馬的基因多樣性因為人類高度培育而來到歷史最低點。
舉例來說,如果你檢測在5月4日的肯塔基德比賽馬大賽(KentuckyDerby)出賽的20匹純種公馬DNA,就會發現它們大多數(或是全部)的Y染色體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700年出生的一匹種公馬──達利.阿拉伯(DarleyArabian),這世界上有95%的純種公馬都是它的后代。
據本篇新研究的主要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分子考古學家路德維克.奧蘭多(LudovicOrlando)所言,實際上在過去約1000年以來,所有家馬的Y染色體多樣性都在下滑。
這種趨勢值得注意,是因為基因多樣性的低落會導致有害的遺傳缺陷。專家們說明,如夜盲癥與肌病變這樣的疾病已經在影響馬了。
這份刊登在《細胞》期刊上的研究,提供了歷來最詳盡的家馬演化史,檢視了數萬年來棲息在歐洲與亞洲的278只馬匹標本的DNA。這份研究顯示從7世紀起,人們便挑選特定的性狀來為馬育種,盡管家馬的馴化起源可能更早。包括遺傳學家、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這項研究一共需要121名科學家投入。
奧蘭多說:「我們在這項計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開在過去五到六千年間,家馬馴化與管理的全基因體史。」
「快」馬加鞭
如今我們一提起「馬」便會聯想到「快速」,但這特色很可能也是直到相對近代才加入馬的基因體里去的。
奧蘭多與同事鑒定出在過去1000年里,出現在馬兒身上使它們更能夠勝任短程沖刺的基因變異。「結果暗示了愈古老的馬就愈擅長耐力長跑。」奧蘭多說──可以把這種差異看成馬拉松跑者與百米短跑運動員間的差別。
奧蘭多補充,家馬「跑速」的強化是因為在200年前左右的育種家,只選用少數種公馬育種的結果。而本次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時也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學家的安托萬.法吉(AntoineFages)也提及,這種做法提升了馬的速度,但高度精挑細選的育種也使基因多樣性下降了14到16%。
法吉說道:「再沒其他歷史事件影響馬的基因多樣性如此之深了。」
大量啟發
這項研究另一項美妙的發現是,鑒定出了兩條前所未知、存在于4,000到4,500年前,如今已經消失的演化分支。其中一支分布在西歐的伊比利半島,另一支則來自西伯利亞。
「我們認為這兩種位于歐亞大陸相反兩端的分支,各別代表著在冰河期后暖化的全球氣候變遷下,所分離的兩條演化分支;而且它們分別適應了在地環境。」奧蘭多說。
這些發現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它們似乎能告訴我們家馬的第一次馴化是在何時、何地──這是一個相當爭議的議題。
Coinbase BTC溢價指數漲超110%,美國買盤相對更強:9月20日消息,數據顯示,當前Coinbase BTC溢價指數為0.000023,24小時漲幅達116.43%,表明當前BTC在Coinbase市場上的購買力相對更強,請合理控制風險。[2022/9/20 7:07:05]
例如,遺傳證據顯示伊比利支系在2,700年前左右開始逐漸消失,證實了家馬的馴化并非一個熱門理論所言──發源自目前的西班牙地區。
并未參與此次研究的堪薩斯大學考古學家桑德拉.奧爾森(SandraOlsen)說:「顯然我們可以把這個理論放到一邊了。」
另一個家馬起源候選者是新石器時代一座名為波泰(Botai)聚落,位于如今的哈薩克。在那里出土了家馬最早的化石證據。然而奧蘭多與同事在2018年的論文指出,波泰支系并沒有成為后來的家馬。
2013年的9月12號──一匹稀有的普氏野馬透過人工授精成功誕生,為增加瀕危物種數量帶來振奮的消息。雖然這項人工授精計劃歷時近七年才完成,但生物學家從中看到益處,并希望能藉此改善技術以取得更多成功案例。
「我有充分理由認為波泰是最早有紀錄顯示人們與家馬同在的地方,這點無庸置疑,」奧爾森說:「然而這些家馬后來成了普氏野馬,而非當代家馬。」
因此,家馬的尋根之旅仍是未完待續。奧蘭多表示還有許多樣本尚未定序,而團隊也尚未能納入世界其他地方的樣本,例如安納托力亞、烏克蘭、希臘與北馬其頓等地。
他說:「我們還有好多任務作要做呢。」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80.html
美國《生命科學》雜志:北海發現沉沒的早期狩獵者居住地的遺跡
美國《生命科學》雜志:北海發現沉沒的早期狩獵者居住地的遺跡
布拉德福德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北海發現沉沒的古代景觀,它可能還保留了早期狩獵者居住地的遺跡。美國《生命科學》雜志報道了此事。
研究者們在科考船RVBelgic上為期11天的考察中從海底拿取了沉積物樣本。已石化的史前森林遺跡的沉沒景觀已有1萬年,它是面積在幾萬平方米的多格蘭(Doggerland)的一部分。它位于是英國東海岸和大陸之間。
大約12000年前,在最后的冰川期結束時多格蘭開始從冰蓋分離出去,最后變成許多動物和早期狩獵者居住的廣闊的樹木繁茂的平原。但是繼續融化的冰川導致這個地區在大約8千年前沉沒。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645.html
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河底找到最后一艘“奴隸船”克羅蒂德殘骸沉睡159年
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河底找到最后一艘“奴隸船”克羅蒂德殘骸沉睡159年
據ETtoday(錢玉纮):美國阿拉巴馬州歷史委員(AHC),經過1年多的調查,22日終于在該州南部的莫比爾河(MobileRiver)底找到最后一艘「奴隸船」的殘骸,見證了美國17到19世紀的黑奴貿易歷史。AHC將會在30日公布完整的考古報告。
雖然國際販奴早在1808年就被禁止,但直到1863年美國立法廢除奴隸制之前,走私奴隸的風氣仍然盛行,尤其是在南方,這艘「克羅蒂德」(Clotilda)是雙桅帆船,普遍被認為是最后一艘從非洲載運奴隸到美國的船只。
根據歷史記載,1860年,阿拉巴馬州當地的種植園地主梅赫(TimothyMeaher)跟人打賭,即便在聯邦政府的管制之下,他仍然可以走私奴隸,并買下了「克羅蒂德」,賄賂船長佛斯特(WilliamFoster),從西非達荷美王國(現今的貝南)運送了110名奴隸,并經由莫比爾河進入美國。佛斯特事后把奴隸送到另一艘船上,并讓「克羅蒂德」沉沒到河底。
去年1月,阿拉巴馬州當地記者萊恩斯(BenRaines)在莫比爾河附近發現了船只殘骸,專家和志工們便開始投入鑒定作業,雖然后來發現這個殘骸并不屬于「克羅蒂德」,但大家都同意繼續尋找最后一艘奴隸船,歷時一年多才終于發現。
阿拉巴馬州歷史委員會的執行會長瓊斯(LisaDemetropoulosJones)表示,「能找到克羅蒂德真的是一項非凡的考古學發現,這艘船代表了現代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度存在的鐵證」。委員會提到,沉船殘骸與克羅蒂德的結構與尺寸相符,海洋考古學家德加多(JamesDelgado)表示,「我們很謹慎地檢驗,雖然沒有找到名字,但物理和法醫的證據都強力證明,這艘船就是克羅蒂德」。
當年的110名奴隸中,大約有32人最后搬到阿拉巴馬州的非洲城(Africatown)居住,有些人的后代至今都還住在這里。黑奴第6代孫女戴維斯(JoycelynDavis)就表示,她可以想到祖先辛苦工作打拼的樣子,「我想許多人都已經放棄尋找克羅蒂德了,能找到它真的是個驚奇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5695.html
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稱密克羅尼西亞亞普島上發現的神秘石頭就是過去的“比特幣”
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稱密克羅尼西亞亞普島上發現的神秘石頭就是過去的“比特幣”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密克羅尼西亞亞普島上帶孔的古老巨型神秘石頭進行了研究,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稱這些奇怪的石頭就是過去的“比特幣”。
美元指數DXY短線走高逾10點,現報108.76:金色財經報道,行情顯示,美元指數DXY短線走高逾10點,現報108.76,歐元兌美元EUR/USD短線下挫十余點,現報1.0011。[2022/8/31 12:59:58]
研究人員前往密克羅尼西亞的亞普島進行了實地考察。那里最主要的景點是遍布島嶼的神秘的圓形石頭,石頭中心都有很大的圓孔,石頭用意不明。
考古學家斯科特·菲茨帕特和經濟學教授斯蒂芬·麥基恩對這些文物的起源做出了新的假設。他們在研究中指出了比特幣"數字"貨幣系統與"石錢"系統驚人的相似之處。研究者們認為,巨大的石頭是貨幣。在他們看來,密克羅尼西亞西部許多世紀前已經開發出了獨特的計算系統。亞普島的巨型“石錢”位于菲律賓以東約1300公里。
研究人員說,亞普島的比特幣和巨石讓人們能夠擁有和使用金錢,而無需有錢幣本身,這是個關鍵因素。不需要中央銀行,但只要有這些錢的主人名單。該系統可保證結算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順便說一句,古代“比特幣”的直徑可達3.7米,其質量達到一噸。他們位于亞普島最顯眼的地方。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88.html
美國專家研究發現人體舌頭的感受器不僅能夠感受味道還能夠感受氣味
美國專家研究發現人體舌頭的感受器不僅能夠感受味道還能夠感受氣味
美國專家研究發現,人體舌頭的感受器不僅能夠感受味道,還能夠感受氣味。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有助于對抗肥胖,因為在食物中添加香甜氣味可以減少糖分攝入。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研究中心專家梅米特·哈坎·奧茲德納(MehmetHakanOzdener)領導的研究團隊起初使用轉基因老鼠來確定嗅覺感受器的位置,繼而研究了人體的嗅覺感受器。
他們發現,人體的味覺細胞對很多物質都有反應,例如丁香酚(C10H12O2,一種丁香味道的化合物),盡管它的濃度不足以激發味覺感受器。他們還證明,舌頭感受器與引發嗅覺的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但奧茲德納認為,現在尚不明確,舌頭嗅覺感受器發出的信號是直接傳輸到大腦,還是說嗅覺感受器與味覺感受器發出的信息先在口腔中相結合。
無論如何,專家打算對舌頭感受器的這一能力加以利用。他們認為,在食物中添加可以散發香甜氣味的物質能夠讓人覺得食物的味道比實際更添。這有助于降低糖分攝入,從而有助于對抗肥胖和相關疾病。
相關文章發表在《化學感官》雜志上。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87.html
如果6500萬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會出現“恐龍人”嗎?
如果6500萬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會出現“恐龍人”嗎?
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道,0.6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所有恐龍物種滅絕消失,該事件為人類崛起、資本主義誕生、互聯網時代的出現……,鋪墊了發展之路。然而,如果事情發生了變化,那顆小行星仍沿著正常軌道運行,地球恐龍繼續存活下來,那么現今地球會是什么樣?
地球會是一個原始、沒有煙霧的天堂嗎?或者恐龍以某種方式進化成更加貪婪的奸商、實業家,恐龍會用煉油廠提煉地球資源,它們會像人類一樣洗黑錢嗎?當然,后一種情況完全不可信。如果這顆小行星從未撞擊地球,我們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為了找到答案,gizmodo網站邀請多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共同探討研究。
托馬斯理查德霍爾茨(ThomasRichardHoltz)美國馬里蘭大學古脊椎動物學首席講師
假設這顆小行星未碰撞地球,以及新生代后期發生的所有其它物理變化(尤其是大陸板塊運動和氣候變化)都與真實時間軸一致,我認為可能發生下面的事情:
在我們的世界里,只有沒有牙齒的鳥類在恐龍滅絕時期幸存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鳥類的祖先是恐龍,但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是鳥類。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恐龍物種(有齒鳥類、暴龍、角龍、鴨嘴龍、短尾踝龍等)未在0.65億年前滅絕消失。
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恐龍都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畢竟許多在新生代早期出現的哺乳動物早已在現實世界中消失。這一點非常重要,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霸王龍、三角龍和埃德蒙頓龍無法生活到現今,白堊紀時期單個恐龍物種持續時間均不足100萬年。某支恐龍物種不會突然一直持續存活下來,就像“加托里猴(Purgatoriusunio)”與智人的進化歷程對比,“加托里猴”是靈長類譜系最早期成員之一,生活在白堊紀之后的古近紀,歷經數次進化才最終形成智人,同時,新生代交替時期恐龍也會有許多進化歷程。
“新生代交替期”恐龍面臨了類似“新生代現實期”大型哺乳動物所遭遇的一些小挑戰,大約3500萬年前,地球氣溫更低,更加干旱,這是由于南美洲和澳大利亞遠離南極洲產生海洋環流變化所致,此外熱帶雨林的范圍也逐漸縮小,取而代之的是灌木叢林地(被草地隔開的干旱森林)。在我們的世界里,草食性哺乳動物開始適應這些條件,進化形成擅長咀嚼纖維食物的牙齒,以及較寬的鼻部,可以進食較干、較粗糙的草。同樣的情況也發現在“新生代交替期”的恐龍物種,一些恐龍的鼻子和牙齒出現了進化改變,擅長吃草。
值得注意的是,恐龍不同于哺乳動物,由于它們一生中能不斷生長牙齒,它們會不斷地脫落牙齒,再生長出新的牙齒。相比之下,哺乳動物嬰幼期僅長有乳牙,成年之后乳牙脫落再生長一次牙齒,它們必須生長出復雜結構的臼齒和門牙,才能適應食用灌木植物。大約700萬年前,灌木叢林地逐漸消失,被開闊的大草原、干草原、熱帶稀樹草原、草原所代替,這些生存環境已占據地球主導地位,地球生物開始適應“牧草生活”,導致大量食草動物和哺乳動物的崛起。
隨之而來的是恐龍世界的最大變化——更新世時期,該時期始于258.8萬年前,地球進入一次更加寒冷的階段,就像歷史上的哺乳動物一樣,地球北部地區的恐龍為了適應生存,必須進化形成蓬松的皮毛,對于恐龍物種而言,是生長出羽毛。
一種可能性情況是,生活在中晚期新生代的恐龍比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恐龍體型更小,這是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減少從而導致茂盛植被數量減少(這將有利于灌木、草叢生物群落)。即便如此,當時仍有一些體形較大的草食哺乳動物(例如:哥倫比亞猛犸和大草原猛犸),所以如果恐龍生活在這一時期,它們也能適應環境氣候,并保持龐大的體型。
但受到小行星碰撞影響的并不只是恐龍,這是一次大型物種滅絕,導致當時差不多所有的生物都滅絕消失。因此假如0.65億年前小行星未碰撞地球,那么當時滅絕的所有生物群體都有可能幸存下來,例如:空中飛行的翼龍;海洋中的菊石類、厚殼蛤類生物,滄龍和蛇頸龍;以及陸地上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
這些生物必須適應新的環境氣候條件,毫無疑問,隨著時間推移,其中一些物種會滅絕消失,但其它物種會一直幸存下來。
此時陸地大型恐龍物種、海洋滄龍和蛇頸龍繼續生存下來,就像中生代時期那樣,它們抑制著哺乳動物的發展。因此,沒有大型食肉哺乳動物崛起,也沒有大型有蹄哺乳動物,沒有現今鯨魚的進化,它們的生態環境都被大型恐龍物種占據著。但是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仍會茁壯成長,就像它們在恐龍陰影下生活的漫長時期一樣。嚙齒類動物、兔子、食蟻獸、犰狳、蝙蝠、鼬鼠、鼴鼠、鼩鼱、負鼠、樹袋熊,都有可能出現,但是不會出現馬、鹿、長頸鹿、大型貓科動物、熊或者鯨魚。
可能還會出現一種群體就是靈長類動物,伴隨著草原逐漸擴張,一些靈長類動物會適應生存環境,逐漸進化成為原始人類。在我們的時間軸上,這些候補原始人類可能可能是從食物鏈底層發展,但是伴隨著進化形成更高等級的智力,學會使用工具,具備協調能力等,意味著不斷進化發展的原始人類能夠幸存生活在這個世界。同時,這些候補原始人類也可能導致世界上大型動物的滅絕,只是這次是恐龍物種,而不是大型哺乳動物。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0.6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碰撞地球,今天也不會有霸王龍、三角龍,以及埃德蒙頓龍,它們都將在數百萬年前消失滅絕。
邁克爾·羅伯特·拉姆皮諾(MichaelRobertRampino)美國紐約大學生物學教授,他曾在地球重大物種滅絕科學研究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0.65億年前,恐龍正在持續不斷地經歷著成功進化。氣候正在逐漸改變,但是氣候變化得非常慢,慢到足以讓恐龍適應變化后的環境。恐龍的災難是突然發生的,并且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如果小行星未碰撞地球,會發生什么呢?恐龍時代同期生活的是夜間活動、全身毛茸茸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在恐龍的陰影下生活超過了1.35億年。如果沒有災難性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恐龍徹底消失滅絕,這些不起眼的小型哺乳動物不太可能逐漸進化形成現今體型龐大、多樣性的生物種群。如果小行星未碰撞地球,恐龍可能繼續會進化發展,伴隨著氣候變遷進化為新的、多樣性的物種。一種進化路徑可能導致一種長有抓握物體的上肢、較大大腦的爬行動物,它們可能逐漸進化,代替現今人類的地球統治地位。
保羅·塞雷諾(PaulSereno)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教授
如果0.65億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沒有滅絕消失,簡單地講,我們人類可能永遠不會進化到問這樣的問題。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首先要講一下0.65億年前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大規模災難性物種滅絕,該事件以一種無法逆轉的方式改變了進化動態和過程,對地球生態系統構成了無法磨滅的影響。
我們必須明白,如果這顆小行星撞擊在地球不同地點產生的結果會不同,小行星撞擊在富碳大陸架的淺水域概率為13%,而撞擊在開闊海洋,并最終撞擊在海底玄武巖底部的概率會更高,在后一種情況下,物種滅絕是溫和的,有可能一些“非鳥類”恐龍物種可能幸存下來。
小行星撞擊地球作為一個偶然性歷史事件,促進地球全球范圍性經歷了數百萬年的生態系統進化,這是一段獨特的歷史,一個特殊事件改變了隨后發生的一切。大約700萬年前,也就是恐龍滅絕發生近6000萬年之后,最早的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人們無法想像,如果恐龍不受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影響,是否會出現人類進化發展?很可能人類沒有絲毫機會。簡而言之,如果0.65億年前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我們人類永遠不會進化到問這樣的問題。
阿爾米塔·馬那扎德赫(ArmitaManafzadeh)美國布朗大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生物力學家、古生物學家
首先,我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無法斷定一顆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恐龍仍能存活到現今!目前我們掌握大量證據表明,鳥類——從孔雀到企鵝,再到火雞,它們都是活著的、會呼吸的恐龍后代。
所以,即使看到6500萬年我們喜愛的恐龍物種(例如:角龍類、長頸蜥腳類恐龍)發生的進化歷程是非常酷的事情,我并不認為我們還會看到恐龍!我的意思是遠古時代的恐龍物種不太可能原樣地生活到現在,它們肯定會發生一些進化改變,重要的是,當前的自然界已經存在恐龍的一些后代物種。
我認為猜測其它史前生物仍在地球上生存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像翼龍一樣的飛行爬行動物;像蛇頸龍、滄龍那樣在水中游動的爬行動物。這些大型生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已滅絕消失,但它們與恐龍不同的是,現今沒有它們的后代物種。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它們是否能存活至今?我不知道人們會怎么想,但我不會愿意和一群海怪在海水中游泳。
邁克爾·皮特曼(MichaelPittman)香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
鳥類是唯一活著的恐龍后代物種,但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更多的恐龍后代物種可能會存活到現在,其中包括反鳥(enantiornithines)。反鳥是中生代鳥類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一種,生來就有羽毛,隨時可以空中飛翔。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至少一些非鳥類恐龍可能會存活至今。想像一下,如果現實生活中會遇到活生生的三角龍、梁龍和霸王龍,你會害怕嗎?
但是地球上其它生命會怎樣呢?現今我們看到的一些物種是0.65億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幸存者的后代,從長遠來看,甚至一些物種可能受益于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非鳥類恐龍數量驟減使得哺乳動物后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可以說,如果沒有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不可能進化發展到現今的狀況。滅絕事件造成了許多破壞,但也為新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機會,這對于生命進化是非常重要的。
菲利普·柯里(PhilipCurrie)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恐龍古生物學研究所主席
上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國家博物館戴爾·羅素(DaleRussell)博士進行了一項思維實驗,創造了一種“類恐龍”。這是一個實驗模型,是他們重建傷齒龍頭骨和骨架項目的延伸。
傷齒龍和它的近親物種都是已知腦容量最大的恐龍,它們的腦容量相當于同等體重現代鱷魚的6倍,顯然,所有的恐龍都不是腦容量較小的動物。它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恐龍,雙眼視覺朝向前方,長腿擅長奔跑。傷齒龍的第二個足趾非常像迅猛龍,身體覆蓋著羽毛,多種跡象表明,它們比白堊紀晚期其它恐龍物種更“高級”。
和所有其它動物一樣,恐龍也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最新模型”比之前所有實驗模型都有了較大改進。如果非鳥類恐龍沒有被小行星滅絕,那么它們的腦容量將傾向于增大、變得更復雜、運動速度更快,并且該進化趨勢一直持續下去,或許傷齒龍會進化成“類恐龍人”。
長有大頭的“類恐龍人”概念曾對民眾產生較大影響,許多具有轟動效應的科幻故事講述了“類恐龍人”如何統治地球……。羅素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恐龍繼續進化,假設非鳥類恐龍未在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消亡,之后它們將繼續進化。它們可能進化成為高度復雜、長有較大頭部、與人類相似的社會復雜動物。
當然,不太可能會進化形成像人類的高級恐龍,但不管它們進化變成什么,很可能恐龍仍然保持它們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哺乳動物仍是在灌木叢中奔跑的小型生物。0.65億年前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清除了障礙,為哺乳動物統治地球提供了機會,如果不是這樣,現今人類還會統治地球嗎?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后代,并被正式歸類為恐龍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現存的恐龍后代有1萬多種,是現存哺乳動物的兩倍多。如果未來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還會統治地球嗎?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444.html
瑞士和意大利的科學家首次使用反物質做物理實驗
瑞士和意大利的科學家首次使用反物質做物理實驗
瑞士和意大利的科學家首次使用反物質(電子的反粒子,基本粒子的一種)做了一個物理實驗。新研究發布在《科學》雜志上。
經過200個小時的正電子照射后,物理學家們分析了波狀結構,發現當不被視為普通物質時,個別正電子會像波浪一樣運動。
下一步是收集更多數據來解釋為什么存在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517.html
世界上最神秘的文本“伏尼契手稿”破解揭失落500年“占星性愛技巧”“藥浴”異教信仰
世界上最神秘的文本“伏尼契手稿”破解揭失落500年“占星性愛技巧”“藥浴”異教信仰
據ETtoday:「伏尼契手稿」(Voynichmanuscript)號稱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文本,這本書自1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內容所使用的語言一直是個謎團,沒有人能夠解讀。不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一名學者號稱花了2周時間成功破解,揭露內容記載的「占星性愛技巧」、「草藥」、「藥浴」等「異教信仰」。
「伏尼契手稿」以波蘭收藏家伏尼契(WilfridVoynich)所命名,他于1912年購得這本神秘的古書。研究人員過去認為,這本書成書于1470年至1500年間,內容雖然無法識別,但并非刻意以密碼編寫,而是以一種失落的古羅曼語寫成。
盡管如此,這本神秘手稿讓無數密碼學家、語言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感到驚訝不已,包括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曾破譯二戰德軍密碼的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圖靈(AlanTuring)。伏尼契手稿除了文字外,也包含許多插圖、符號等內容,甚至有傳言手稿記載的是外星人的訊息。
布里斯托大學語言學家柴歇爾博士(DrGerardCheshire)宣稱,他透過「橫向思維和獨創性結合」,于分析這份手稿2周后成功破譯。根據柴歇爾的說法,這是唯一已知的古羅曼語文獻,也就是現代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的「前輩」。
根據柴歇爾博士的說法,這份文件混合了已知和未知的符號,也沒有使用標點符號;該語言不止包含雙音節,也包括三音節、四音節甚至五音節,且完全沒有大寫字母。
文件顯示,手稿內容包括草藥療法、藥浴、有關性行為的占星讀物、女性思想和養育子女的相關資訊,最初是一名修女為卡斯提爾的瑪莉亞、亞拉岡女王(MariaofCastile,QueenofAragon)所制作的參考資料。后者也就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皇后、亞拉岡的凱瑟琳(CatherineofAragon)的姨母。
手稿中甚至包含了一幅地圖,用于紀錄1444年義大利西岸第勒尼安海火山爆發后亞拉岡女王主導救援任務的故事。這幅地圖幫助柴歇爾博士確定手稿的起源年代。
盡管外界對此仍抱有懷疑,柴歇爾博士的下一步是將手稿內容匯編為辭典,但由于整份手稿長達200多頁,他坦承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資金。柴歇爾博士的研究論文《MS408(伏尼契)的語言和寫作系統解釋》,已經發表在《羅曼語研究》(RomanceStudies)期刊上。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809.html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地球周圍160光年內的1327個恒星系統都沒有發現外星人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地球周圍160光年內的1327個恒星系統都沒有發現外星人
據ETtoday(蔡儀潔):人類對外星人的探索從未停止,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成果近日出爐,在對地球周圍160光年內的1327個恒星系統進行調查后,發現并沒有智慧生物的「蛛絲馬跡」。研究主要作者DannyPrice指出,沒有發現外星人信號可能是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和方法,還無法發現他們的行蹤。
綜合外電報導,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1PB(Petabyte)的無線電和光波長數據,試圖尋找外星人,過程中曾發現數千個信號,但經證明,所有信號都是來自于人造衛星的普通信號源。
研究主要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DannyPrice表示,「我們沒有發現讓人驚詫的東西,更沒有驚人的先進文明試圖用極其強大的發射器與我們聯系。」
他指出,沒有發現外星人信號可能有很多解釋,或許是搜索的頻率不對;或許是那些信號被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所掩蓋,「更或許是我們目前的技術和方法還有限,無法發現外星人的行蹤等。」
此次數據主要藉助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臺望遠鏡,來竊聽外星人的通信,其中一臺是位于美國西維吉尼亞、直徑為100公尺的綠堤望遠鏡(GreenBankTelescope),另一臺則是直徑為64公尺、位于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帕克斯望遠鏡(ParkesTelescope)。研究人員稱,「這些大型設備是地球的耳朵,現在它們將聆聽來自其他星球文明的信號。」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93.html
臺灣女子曬衣服驚見對面住宅身穿紅衣“臉色死灰”小女孩
臺灣女子曬衣服驚見對面住宅身穿紅衣“臉色死灰”小女孩
據ETtoday:臺中太平區一名女子日前曬衣服時,驚見對面住宅有一名身穿紅衣的小女孩竟打開窗戶,緊盯著遠方沒有動作,讓她急得大叫「進去!」,但她也發現對方的臉色「死灰」,這才用手機拍下照片存證,PO上網路分享。
該名女網友表示,她日前上午10時許在自家陽臺曬衣服,卻看到對面住在10幾層樓高的孩子突然開窗玩耍,由于大樓高、窗戶外又沒有安全防護欄,急得她大叫制止,就擔心小女孩發生意外;奇怪的是,當她大喊后卻發現對方面色灰白且站姿僵硬,看著沒有東西的遠方發呆。
網友在「靈異公社」看完照片后紛紛留言,「不管誰說什么角度問題、曝光問題,我看了這照片感覺很恐怖,看起來的比例跟臉色都是鬼一樣」、「結果該住戶表示家中并沒有小孩」;但也有網友認為單純手機拍照的問題,「解析度的關系造成五官不清楚,若用長焦相機拍也許就很正常,別自己嚇自己」、「換一支手機吧,畫素那么爛,把人都拍成鬼了」。
對此,該棟住戶的管理員表示,有熱心的住戶看到貼文后立刻通報,他們也迅速通知家長,并制止孩子在窗邊游玩。但是,不論是否靈異,住處的窗邊若沒安裝安全護欄,還是須多加注意孩童,以免憾事發生。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605.html
太平洋墨西哥海岸發現為了維持生命從砷中接受能量的海洋生物
太平洋墨西哥海岸發現為了維持生命從砷中接受能量的海洋生物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一個研究小組在太平洋墨西哥海岸附近發現了為了維持生命從砷中接受能量的海洋生物。據《科學警報》網站稱,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網上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
學者們稱,這些微生物生活在200米至1000米深的“無氧水域”。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他們呼吸氧化硫和氮的化合物。研究人員對發現的微生物遺傳基因進行了研究,發現參與氧化和還原的砷的基因。砷對人類和其他動物是有物質。
海洋學家都知道這種微生物的存在,但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在海洋中找到這種微生物。研究人員認為,砷幫助這種微生物在地球上缺乏氧氣時維持生命。
此外,這個發現可能有益于在全球變暖的條件下模擬海洋生活。
參考資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39.html
Tags:比特幣DNAtron比特幣中國官網聯系方式40億比特幣能提現嗎比特幣最新價格行情走勢DNA價格DNA幣tron幣是什么幣
“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最精要之處,也是先生在龍場極為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體貼出來的人生真理和心學“核武器”。 但是,該理論,被后世普遍誤解和庸俗化了.
1900/1/1 0:00:00鄭州國醫堂:其實選擇的困難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就像有些強迫癥和暴食癥患者一樣。在選擇某些物品時,選擇困難的患者往往不知道該選擇什么.
1900/1/1 0:00:00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發布了今年1月份全球貨幣占比排名情況。數據顯示,我國的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占比已突破3%,位居全球第四。當然,對于這份數據,很多網友都有一定的質疑.
1900/1/1 0:00:00品玩5月2日訊,維基百科背后的運營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MF)宣布,它將不再接受加密貨幣的捐贈。WMF發布聲明稱,它“已決定不再直接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捐贈手段”.
1900/1/1 0:00:00游戲、商務解決方案、廣告+數字經濟的新大陸——兼論元宇宙的市場前景及政府監管2021年,隨著扎克伯格將其公司Facebook更名為Meta,表示要成為一家元宇宙公司后.
1900/1/1 0:00:00文:祁十一 2012年2月,日本《每日新聞》晚報專欄登載了一篇題為《搜索“丈夫”這個詞》的文章。內容大致是:若將“丈夫”一詞作為關鍵詞輸入到搜索引擎中,顯示的第一個關聯詞是“去死”.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