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巴比特資訊,作者:海倫,星球日報經授權發布。幣圈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共識:只要通縮,價格必漲。他們依據的理論基礎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用以佐證的論據是「黃金」百年抗通脹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比特幣減半利好幣價”。筆者認為,以上全錯。
底層邏輯不同,比特幣和黃金沒可比性
黃金抗通脹、抗風險的特性,與“金本位”密不可分,是背景、經濟環境和文化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織后的歷史選擇。比特幣絕不會重演黃金的歷史,比特幣和黃金的底層邏輯不同,不能簡單套用黃金的投資邏輯。錯誤1:邏輯謬誤之“錯誤歸因”幣圈共識的潛臺詞是:已知黃金稀缺,比特幣也稀缺。因為黃金抗通脹,所以比特幣也抗通脹。這里犯了常見的邏輯謬誤——錯誤歸因,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黃金具有稀缺性,但稀缺性是黃金抗通脹的根本原因嗎?顯然不是。世界上稀缺的不只有黃金,還有鋰、銣、銫、鈹、鈦、鋯、鉿、釩、鈮、鉭、鉬、鎢、鎵、銦、鉈、鍺、錸、鈁、鐳等金屬……甚至久旱甘雨,他鄉故知,遲暮之年愛人的吻都是稀缺的。稀缺并非黃金抗通脹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支撐比特幣價格上漲的合理邏輯,更不是比特幣成為黃金替代物的有力論據。錯誤2:用“供需理論”衡量一切幣圈共識認為,根據“供需理論”,平臺幣銷毀、比特幣減半意味著供給變少,所以價格一定會漲。這個論述錯在假定所有商品的價格都適用于“供需理論”。誠然,“供需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學分析商品的經濟價值時,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它還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叫“看不見的手”。在競爭性市場中,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價格和數量會達到自然均衡,仿佛市場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樣。供給變少,導致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導致需求下降和供給攀升;供給變多,導致價格下降、需求上升,如此往復形成動態均衡。不要斷章取義,這個理論是有條件的:完全競爭市場、價格彈性、充分信息、理性經濟人。平臺幣符合嗎?當然不。黃金和比特幣符合嗎?黃金不符合,比特幣部分符合。具體原因如下: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市場需要無數的買者和賣者、豐富的同質產品、資源自由流動,而且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擁有充分信息。因此,稀缺商品通常不能構成完全競爭市場,最典型的就是藝術品。黃金在自然界中也以稀缺形式存在,也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假設。但比特幣比較特殊,稀缺卻不壟斷,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節點,參與網絡或隨時退出,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為比特幣“標價”并進行交易,最終形成“完全市場價格”。價格彈性:這里主要是指根據供給,價格進行自動調節的能力。顯然,黃金和比特幣都不符合。黃金年產量十分有限,比特幣年產量固定不變,它們的供給沒有彈性,不存在調節。充分信息:黃金供給者包括國際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各類投資者等,信息生產機構非常復雜,很難做到完全擁有供給者和需求者的充分信息。比特幣網絡完全透明,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系統的每一筆發行和交易。理性經濟人:黃金不滿足這一點,因為黃金存在很大比例的剛需,被中央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持有,且對短期價格不具有敏感性;黃金飾品出于情感滿足的需要,也對價格形成惰性。對于比特幣,大家捫心自問,持有比特幣的需求是什么?你是不是理性經濟人?結論是:黃金并非一般商品,不適用供需理論,而比特幣部分遵循完全競爭市場。也就是說,比特幣和黃金遵循的價格反饋機制根本不同,不構成可比性。即使比特幣和黃金都具有抗通脹性,它們的底層投資邏輯也完全不同。稀缺性是影響比特幣價格的重要因素,但稀缺對黃金價格的影響甚微,相關但不構成因果。黃金的上位史,比特幣無法重演
比特幣全網未確認交易81,335筆:金色財經報道,據btc.com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全網未確認交易數為81,335筆,24小時交易速率為3.69 txs/s。目前全網難度為21.72 T,預測下次難度上調1.00%%至21.94 T,距離調整還剩13 天 12 小時。[2021/2/21 17:35:14]
黃金抗通脹、抗風險與稀缺無關,那與什么有關?金本位。比特幣可能在這個層面上重演黃金的歷史嗎?不可能。為了論述這個觀點,筆者要帶大家回憶黃金的上位史。早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就發現了“黃金”這種物質,并在埃及、中國、希臘、印加等文明古國形成了黃金崇拜,成為彰顯尊貴身份的“奢侈品”。而黃金作為唯一價值尺度,形成世界范圍“金本位”共識,是從17世紀開始的,并經歷了2個階段。第1階段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發起。17世紀,英格蘭連年征戰、國庫空虛,主幣銀幣出現擠兌危機,人民拋售銀幣換取黃金,黃金上升為主幣。1717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將黃金價值與英鎊面值掛鉤,成為“金本位”的發起者。第2階段是二戰背景下,英國受挫、西歐勢微、美國膨脹。彼時,持有世界黃金儲備75%的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確立“金本位”,即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流通結算貨幣。具體來看。第1階段:牛頓被迫選擇了“黃金”17世紀,在最強大的英國,銀幣才是主要貨幣。但是英國先后陷入內戰、反荷戰爭和反法戰爭,軍費成為最大支出。坊間傳聞政府將以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行新幣,英格蘭銀行出現擠兌危機。于是人們紛紛拋售銀幣換取黃金,這使得銀幣價值一落千丈。當時,英國皇家鑄幣局由著名科學家牛頓掌管,他沒能搞定這個難題。牛頓抱有崇高的道德感,不同意通過降低成色和減輕重量的方式,讓普通民眾承擔貨幣貶值所帶來的損失。他的決定讓皇家鑄幣局承擔了更多的債務壓力,造幣廠無銀可鑄,卻要承擔越來越多的鑄造任務,新幣發行根本難以為繼。整整3年,也沒能完成規定的鑄造數量,這讓銀幣在公眾中徹底失去了信譽。與其說歷史選擇了“黃金”,不如說牛頓被迫選擇了“黃金”。他向內閣遞交了親自撰寫的調查報告,詳細論證了白銀如何大勢已去、淪為輔幣,黃金如何普遍流行、升為主幣。1717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將黃金價值與英鎊面值掛鉤,成為“金本位”的發起者。1817年,英國正式立法,確認貨幣金本位制度。伴隨征服世界的腳步,英國將金本位制度也帶到了全世界。1873年,美國《1873年鑄幣法》法案變相終結了美國的金銀復本位制度。1876年,意大利、比利時、瑞士、荷蘭、比利時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度。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主要國家中,只有印度和中國仍然堅持銀本位制度。第2階段:美元將“黃金”當作墊腳石二戰期間,美國憑借貿易順差以驚人的速度膨脹起來。美國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至1945年的250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的75%,這為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提供了客觀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1944年7月,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了一場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結束戰爭期間混亂的經濟秩序,尋求國際貨幣合作的新方式。圍繞這個議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史稱“凱懷之爭”。他們的共識是,把黃金作為貨幣基準和國際支付手段。因為黃金過去一直發揮著調節器的作用,維持著各貨幣之間的基本匯兌關系。分歧在于,凱恩斯建議成立一個清算聯盟,由這個國際組織發行名為“班克爾”的國際貨幣,以固定比例直接與黃金掛鉤。而懷特認為,擁有充足黃金儲備的美元,才有資格擔當國際貨幣的重任。最終,懷特代表的美國取得絕對性勝利。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凱恩斯計劃為補充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協議約定各國貨幣與美元以固定匯率掛鉤,在1%的范圍內浮動,美元則與黃金掛鉤,各國政府以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比特幣和黃金有可能殊途同歸嗎?
動態 | 比特幣詐騙者試圖利用庫利亞坎市槍戰事件騙取比特幣:近日,墨西哥安全部隊在庫利亞坎市抓獲大梟華金古斯曼之子奧維迪奧古斯曼之后,在街頭與當地販集團發生激烈槍戰。比特幣詐騙者試圖利用這一事件騙取比特幣,他們給當地居民發送電子郵件,威脅稱將轟炸該地區的居民,并要求他們提供比特幣以免于被轟炸。(紐約時報)[2019/10/21]
如上所述,“金本位”是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果。17世紀以前,眾多國家實行金銀復本位制,中國清朝則是銀本位。英國選擇放棄銀幣,扶黃金上位,存在歷史的偶然性。但世界跟隨英國的金本位,而非中國的銀本位,是國際、經濟、軍事的必然性。同樣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不是黃金的勝利,而是美元的勝利。金本位瓦解后,利益共同體仍存在退一步講,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后,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IMF協定第二修正案》,明確黃金非貨幣化。但不妨礙黃金依然是最特殊的資產。這不僅與情感惰性有關,更是利益長期捆綁的結果。黃金儲備是央行用于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健康的重要指標,一般占到外匯儲備的10%。此外,伴隨布雷頓森林體系一起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遵循這樣一些黃金政策:黃金是IMF資產負債表中的基本要素,因此任何時候動用黃金,都必須避免削弱該機構的整體財務狀況;IMF資產中必須繼續保持相當數量的黃金,不僅出于謹慎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應付意外需要。黃金所具有的歷史積淀和利益綁定,正是比特幣無法模仿它的根本原因。金本位是強勢國家捍衛自身利益的產物,是政府自上而下的結果,大眾只能被動接受。而比特幣與黃金的基因完全不同,它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民間試驗,目前與政府利益毫無關聯。比特幣會否打開潘多拉魔盒?比特幣無法重演黃金的歷史,就走不出殊途同歸的未來嗎?你們真正想問的是:比特幣能否像黃金一樣抗通脹、抗風險?有可能。比特幣不需要權威背書,它所擁有的價值,與其背后的分布式共識,互為因果、互相支撐。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多的人認為比特幣抗通脹、抗風險,那么它的價值就會體現出這種特性。但筆者以為,這或許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以黃金來說明這件事。大家都說“亂世買黃金”,事實上,真正的亂世根本買不到黃金。比如一戰之后,歐洲各國產生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因此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民眾瘋搶黃金形成擠兌危機。于是20世紀30年代初,絕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政府發行的紙幣可兌換黃金的貨幣體制,最后就連英鎊和美元也脫離了同黃金的原來比價關系。試想,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由于天災人禍受到重創,短期超發貨幣救市,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在黃金時代,國家通過手段阻礙法幣和黃金的兌換,買單的是每一個公民,誰也逃不掉。但正因為每個人分攤了損失,世界才能恢復元氣很快變好。有了比特幣呢?如果它真的抗通脹、抗風險,并且不受國家意志左右。當法幣貶值時,人們大舉拋售兌換成比特幣,會加劇本國法幣的貶值,造成踩踏。這時候就形成了“囚徒困境”,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天生利己,不管別人做出如何選擇,他選擇“背叛”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只要這個缺口存在,個體就會想方設法的逃避,整體將會陷入惡性循壞,這不是潘多拉魔盒嗎?
動態 | 加拿大資管公司Wave Financial推出基于比特幣衍生品收益的基金: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Wave Financial LLC推出首個基于加密貨幣衍生品收益的基金Wave BTC Income&Growth Digital Fund。該基金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旨在通過買賣BTC看漲期權來獲得收益。該基金的目標是每月發放凈資產1.5%收益率,約年收益率18%。同時,該基金表示,其比特幣將由富達旗下Fidelity Digital Assets實行托管。(PRNewswire)[2019/9/20]
聲音 | 李啟威:萊特幣探索在區塊擴展方面增加MW技術,比特幣將再創歷史新高:據chainnode報道,萊特幣創始人李啟威表示,目前萊特幣正探索在區塊擴展方面增加Mimble Wimble(MW)技術。其將確保萊特幣的安全性,人們也可以在MW鏈上自由轉移代幣。其同時表示,比特幣將再創歷史新高,區塊鏈世界中的殺手級應用就是加密貨幣成為錢。[2019/7/18]
央視財經分析比特幣暴跌 央行試運行法定數字貨幣:央視財經《交易時間》針對近日以來比特幣價格的暴跌進行了報道分析,同時還提到我國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稱我國央行率先探索了區塊鏈的實際應用,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同時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也已在該平臺開始試運行。[2017/12/27]
編者按:本文來自LongHash區塊鏈資訊,作者:LongHashJosephYoung,Odaily星球日報經授權轉載。 2月28日,UPbit突然宣布將下架17種加密貨幣.
1900/1/1 0:00:00編者按:本文來自鏈捕手,作者:王大樹,Odaily星球日報經授權轉載。今年2月,Cosmos團隊多名發生公開爭吵并出走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1900/1/1 0:00:00編者按:本文來自Cointelegraph中文,作者:HelenPartz,Odaily星球日報經授權轉載.
1900/1/1 0:00:00編者按:本文來自鏈聞ChainNews,撰文:RickyTan與RalfTaner,就職于TokenData,編譯:盧江飛,星球日報經授權發布.
1900/1/1 0:00:003月5日韓國國會通過《特定金融交易信息的報告與使用相關法律》(以下簡稱《特金法》)修正案后,整個社區都在關注《特金法》可能給市場帶來的影響.
1900/1/1 0:00:00內容來源:NEST愛好者,作者:九章天問區塊鏈的匿名特性使得“信用”這個概念變得多余,所有鏈上的借貸和杠桿,都需要足額抵押,即使有人另辟蹊徑,希望通過某種“身份”資產建立一種弱信用.
1900/1/1 0:00:00